高考语热点 1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日前,央视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在很多地方,宁剩勿“缺”的请客吃饭观念依然浓厚,食客们点菜时往往不考虑是否吃得完,甚至常常故意多留一些,以示阔气、有钱;有的公务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在许多酒楼,每桌饭菜一般都会剩下10%,甚至更多。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美不胜收,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是对食物的亵渎。“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荒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我国仍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决不能容忍这样的浪费。 (一)餐饮浪费 在餐馆就餐,剩下的饭菜不打包,这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种浪费。之所以不打包,一是剩菜打包,包装盒还要另外收费;二是在很大一部分人看来,将剩菜打包回家,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一直崇尚节约美德的民族,从什么时候开始,让“节约”变成了没面子的代名词?这可能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通病。虽说如今生活富裕些了,但我们把桌上那些美食倒进垃圾桶的时候,地球另一端还有人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这让人情何以堪?并且,人们不仅仅只在吃饭打包时觉得“面子”很重要,出行时不打的“没面子”,空调不整天开着“没面子”,总之,不多花点钱、多消耗点资源,就是“没面子”的事情。我们不禁想反问一句,是不是你多出点钱、多占用点资源就有面子了? 餐桌上造成的浪费让人咋舌。如果没有亲耳听到,你可能不会相信,中国每年要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果没有亲眼看到,你可能不会相信,整只甲鱼,剩半碗的海鲜,被当做垃圾扔掉。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人每次外出就餐平均浪费20%左右,一年下来浪费高达上千亿,价值相当于全国小学生1年的午餐费用。数目之大,令人心惊。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餐桌浪费这个巨大漏洞正吞噬着国家的财富与资源,同时,对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餐桌浪费的种种弊端面前,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食客”,我们没有理由不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往大里说,餐桌上厉行节约是对当今提倡环保、低碳社会的最诠释,是对中华美德取之有度、勤俭节约的良传承,同时也将会提升自身素质和城市明高度;往小里说,在餐桌上厉行节约,实行饭前“适量点菜”,能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就“兜”着走,为自己多“节流”,节约开支,何乐而不为呢? (二)吃不了兜着走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更需要拿公权开刀。公款吃喝中的食物浪费,不仅糟蹋了公共财政,还会助推浪费食物现象愈演愈烈。“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连公职人员都没有底线地糟蹋食物,又如何要求民众俭省节约?如果公职人员浪费公帑,又如何取信于民?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又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中的浪费?还是制度不够严厉。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因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而被迫辞职。如果都照此严惩,还有公职人员敢浪费吗? 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有人建议吃不了兜着走。其实,与其吃不了才兜着,何不一开始就少点些菜?而对于一些公权浪费,“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演变成了“舌尖上的腐败”,那就真得让相关公职人员“吃不了兜着走”,依法依规处理。 (三)杜绝浪费需要制度介入 当然,国内也不乏关于遏制餐饮浪费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特别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失去根基、失去命脉、失去力量。 **市委在勤俭节约集体提案中提到:“勤俭节约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形成制度,才能保障长效。否则时间长了,就可能出现淡化。”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制度把浪费行为“装进笼子”,加大处罚惩戒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彻底杜绝浪费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3bfc66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