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梁州梦》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时间:2024-01-13 04:24: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梁州梦

元稹(唐代)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译文

晚上在汉川的驿站过夜,做了一个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同时去了慈恩寺的一些庭院,突然醒了过来。换乘的马匹到了阶下,驿站的小官告诉我天亮了。

梦见与李建和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又到了慈恩寺里的各个僧院游览。 后来突然惊醒,换乘的马已牵到阶下,驿站小官告知已天亮,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注释

亭吏:即邮吏,驿站小官。 排去马:乘马前行。

古梁州:梁州在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已升为兴元府,元稹出使东川日,在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故曰“古梁州”。

创作背景

元稹任监察御史期间,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城长安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随即题诗《同李十一(即李卓直)醉忆元九》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计算得很准确,那天元稹刚好就到了梁州,而且在睡梦中还梦见与白居易、李杓直和白行简三个人一起到曲江及慈恩寺游玩,醒后作诗《梁州梦》。 赏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


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梦中之境,情调欢乐、兴致浓烈;后两句描写梦醒之后的情景,笔锋转折、怅然若失。此诗语意简洁,主要特点是布置得法,情味调度,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两人的深厚情谊。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两句写入梦。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制举“拔萃”登科。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不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此是虚景,虚中有实。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两句写出梦。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此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本色”特点。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85487908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