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初一的时候,我的普通话非常差。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叫我起来朗读课文。随着我颤颤惊惊的嗓音、半白半普的发音在课室里响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最后,老师脸色极其难看地说:“简直听不懂你在读什么。” 我满脸通红,满怀羞愧地坐了下来,整整一节课都不敢抬头。回家之后,一想起老师嘲讽的语气,我就很气愤,暗暗下决心要把普通话练好。 家里常年订有两份报纸,于是我每天放了学就躲进家里的小楼阁,高声朗读报纸的内容。爸爸是搞雕刻的,每天都要对着木头敲敲打打,声音“得得得”的甚是刺耳,也很扰心。如果是平日,我早就恼怒地对爸爸说:“阿爸,你可不可以安静一会儿,让我把功课做完?”可决心要练好普通话的那段日子,无论爸爸的敲打声再刺耳,我都仿佛听不见,心无旁驽的模样让爸爸都甚感安慰。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他就会喜滋滋地对别人说:“我女儿正在练习普通话呢。” 由于拼音基础差,朗读的时候极其艰难,舌头仿佛打满了结,磕磕绊绊的极不舒服,也没什么乐趣可言。可心里就是不服气,想着一定要把普通话说流利一点。 终于,一个月之后,语文课上,我再次被点名起来朗读。那一次,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发音标准了不少,一小段内容我很流畅地就读完了。 在此过程中,课堂上虽然偶有杂音,但总体还算安静,也没有同学像上次那样捂嘴偷笑。我读完后,老师没有表扬我,但好像也没有说什么不好听的话了。 我承认自己的普通话跟那些有证书的人或者播音员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但比起过去,我还是进步的。有进步的自己,当然比以前的自己好多了。 2 滴水穿石,这四个字自古以来就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所有大的变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的堆积叠加来质变的。 我从2013年开始尝试写作,但毕竟学的不是中文专业,而且之前最多写写日记随笔之类的文字,完全没有尝试过写完一个完整的、有脉络的故事。刚开始写时,常常是写了一半就写歪或者写不下去了。不但如此,写出的文字还非常粗糙,发出去的稿子基本是逢稿必退。有一个杂志社的编辑甚至叫我别写了,说我写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 当时我很生气,也有点灰心,但幸运的是从未想过要放弃。也因为是真的喜欢,所以才会屡写屡败,屡败屡写。终于在2014年的夏天,我迎来了自己写作路上的第一缕曙光,我的稿子被某杂志选中,此后每期都能在这本杂志上发一篇稿。 及至现在,我已经在国内许多一线二线期刊发表了不少稿子,虽然还不能说成绩卓著,但是比起刚写作的那时候,我认为自己已经进步不少,至少已经看到了某种可能性,我想我有机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再远一些。 哪怕我们努力了,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成,但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那么我们的明天就有可能会更好。如此一来,不也值得举杯庆贺吗? 3 到底怎样的状态才是最好的自己呢? 是足够漂亮,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万般风韵惹人怜吗? 是足够有钱,心想事成、要什么有什么的称心如意吗? 是足够受欢迎,高朋满座、干什么都有人帮的热闹吗? 如果按这个说法,世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失败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698d2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