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书籍不计其数,虽然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民族侵略等浩劫,但是保留下来的文学作品仍如浩瀚烟海,这个暑假里,我便在这烟海中寻得沧海一粟,细细品读。 在近代中国,出现过一位作家,以笔为武器来揭示社会矛盾,抨击中国腐朽的旧制度,旧观念,他便是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些光荣事迹,我不一一叙述,相信大家都对这些事迹了如指掌,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两篇文章的读后感悟。 《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求学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在《琐记》一文中讲述了鲁迅先生离开绍兴到南京求学直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也正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告别腐朽的封建社会,重获新生。开篇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衍太太这个人物,首先总说衍太太对自己儿子管教甚严,对“我们”却放任不管,之后列举了她叫“我”和小伙伴吃冰,叫“我”偷母亲的首饰等具体示例,由这些事情充分体现出衍太太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也正是因为衍太太到处散播“我”偷东西的谣言,才导致“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求学。在外出求学的经历中,突出了求知的艰难,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文中还提到“我”不顾老人的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表现出“我”强烈的求知欲望,作者对这些零碎的生活片段的讲述,看似琐碎,实际上只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即告别腐朽汲取新知,探求真理。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外出求学前的遭遇和在外求学的几段经历在时间,空间和逻辑上都自然合理地连接成文,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例如在《父亲的病》一文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两位唯利是图,不学无术,荒诞可笑的,“名医”形象,在为父治病这一中心事件的牵引下,这两位“名医”的形象被抽丝剥茧般刻画出来,其“名医”用书的真实面目也在出诊始末和“奇特”的药方,药引等细节描写中被揭之于众,其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更是在作者看似无意的讲述中展露无遗。纵览全文,作者虽没有任何埋怨的言语来抨击这些庸医,但言外之意却极尽讽刺,正所谓正话反说,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上述便是我对《朝花夕拾》中两篇文章的读后感悟。“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e901db5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