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简介 本文是关于 杜甫的文学文章 ,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 和分享。 杜甫,字子美,公元 712 年生于河南巩县 (现巩义市 )。二十岁起, 漫游吴越、齐赵。746 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 755 年“安 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 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 759 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 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 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世称杜工部。 765 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 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 770 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 59 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 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 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 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 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 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 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 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成都杜甫草堂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 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 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 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 (1500) 和清嘉庆十六年 (1811) ,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1852 年,杜甫草堂 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1955 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196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 年更名为杜甫草堂 博物馆。 草堂总面积有 240 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 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 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 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 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 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 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 这座草堂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成都市的著名景观。 1997 年 2 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 的茅屋。茅屋故居位于碑亭北面,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240 平方米。主体建筑 5 开间,4 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 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 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 的乐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2db278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