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菌文化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蕈菌文化 咏菌名作(famous poem about mushrooms) 咏菌名作(famous poem about mushrooms)中国古代诗人吟咏菇菌的名篇佳句。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灵芝是圣洁、美好的象征。楚国诗人屈原(约前340一前278)《九歌·山鬼》;“采三秀兮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三秀”就是灵芝,诗人以灵芝喻贤哲,以葛石喻谄庾之徒,埋怨楚怀王晚年的昏暗,又表明了诗人欲诉心迹而陈说无门的惆怅心情。曹植(192~232)的(灵芝篇)是一首燕乐曲,作者用比兴手法,用“灵芝生天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以颂扬赡养老人的美德。曹植在他的名篇《洛神赋》中,又用“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恰”。描写出神女在旁水山崖上采撷灵芝的安详而闲适的神态,以及诗人钟情于神女而激动不安的心情。晋代干宝著志怪小说《搜神记》的“卢充”条中,还用“煌煌紫芝质,光而何猗猗。华艳当时显,嘉异表神奇”来歌颂女子的动人风采。中国女性喜欢以芝或灵芝命名,与这种传统,心态不无关系。 自汉代以来,服食芝草追求长生的思想,在汉代乐府诗中已得到反映。如《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泰山),揽芝获赤幢(菌盖如车棚的大赤芝)。来到主人门,奉药一二箱,主人眼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又黑,延年寿命长”。还有一首《古乐府词》:“经历名山,芝草翻翻。仙人王乔,奉药一九。”与前诗趣旨相同。魏晋六朝,许多著名诗人如曹植、张华(232—300)、郭噗(276~324)、沈约(441—513)、江淹(444—505)、陶宏景(452—536)等,都留下不少游仙诗。如曹植《平陵东》:“阎阖开、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飞龙。乘飞龙,与仙期,东上蓬莱采灵芝。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这种骑龙控鹤、游历仙山、采集灵芝、以求长生的诗,在魏晋六朝间已蔚然成为一代诗风。直到唐宋以后,在李白、苏武的诗中,仍继其余绪。 宋代以后,菌类已成为时人所重的山野珍蔬。因此,在宋代诗文集中,咏菌的名篇佳作,随手可得。如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有几首咏菌诗,(紫蕈)说:“谁将紫芝苗,种此搓上土。便学商山翁,风餐谢肥羚。”认为紫蕈的风味比肥嫩的羊羔还要鲜美。《白蕈》诗描写的是另一种意境:“闻说阆凤苑,琼田产玉芝;不收云表露,烹相宜。”传说是生长在阆苑芝田的玉芝,居然在人间也能得到,用它来做汤是何惬人的享受。南宋朱弁出使金国,在漠北羁留十六载,适奉故人以天花蕈相赠,勾引起诗人乡思之情,在《谢崔致君饷天花》诗中说:“三年北馔饱荤,佳蔬颇忆南州味,地菜方为九夏珍,天花忽从五台至。”还特别称赞天花风味远在“树鸡”、“桑鹅”之上,因而有“赤城菌子立万钉,今日因君不知贵”之慨。 南宋杨万里(1127~1206)的《蕈子》诗,别有一番情趣:“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青松接都渗人,蒸出蕈。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色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菁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莫及。菘羔褚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作羹不可疏一比作腊乃堪贮盈笈。”描写了雨后林中蕈子蓬勃生长和村站在林下忙于采集的动人情景,还品评了菌子的风味。这首诗在古代影响很大,以至到明代,变迁还用原韵追和一首《菌子诗》:“松花冈头雷雨急,坡陀流膏渍香汁;新泥日蒸气深人,穿苔破藓钉。如盖如芝万玉立,紫黄百余红间十;燕支微匀滑更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b90183ec3a87c24028c4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