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Kong,简称HKU),是香港第一所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香港西医书院的前身首届毕业生。 香港大学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对应拉丁文为Sapientia Et Virtus,立校以来一贯采用英语教学,在人文、法律、政治及生物与医学等学术领域极为出色,亦为香港及亚洲区中最享盛名的学府之一。其采用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 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也应该在香港立一所大学,一来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当时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于是出钱支持。另一方面,当时太古公司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事故,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故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也出钱支持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更于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学的动工仪式,主张港大“为中国而立”。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因卢吉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如共产主义理念),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当中没有开设社会学和哲学等人文课程。1916年12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23个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1925-1926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港大中文系于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1945年复办。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1961年学生人数为2000人,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使多数香港人不用远赴英国读大学,也为主权移交中国作准备,便大幅增加大学学位和课程种类。这使港大学生人数倍增,至2001年有学生14,300名。课程也多达百多种。主权移交后,虽数次被校政风波困扰,但大学逐渐由专注于教学过渡为教学和研究并重,并增加和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交流,犹以医学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数所实验室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4c480bcc22bcd127ff0c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