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预言家

时间:2022-05-25 18:38: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失落的预言家

20130419 21:06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10

聪明人的预言,基本都是没有人听信的。荷马早就讲过卡桑德拉关于希腊人即将入侵的预言,如何被特洛伊人束之高阁



【从远处看】(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李大卫)某年4月的一天,一艘入役不久的巨轮,为创造新的航速记录,从纽约高速驶向南安普敦港。当她经过北大西洋时,和浮动的冰山相撞,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海难。该船建造之初,曾被认为永不沉没,因此设计师仅在两舷布置了少许救生舢板,作为装饰,并向航海传统致敬。结果绝大部分乘客无缘获救。 行文至此,看官一定会说我把故事讲反了。地球人都知道,那艘巨轮触冰沉没时——确切时间是1912414日午夜至15日凌晨——航向不是由纽约至伦敦,而是相反。我知道您指的是白星公司的世纪巨轮“泰坦尼克”号,可我是在这里转述一个虚构的故事。 那是在1898年,有个名叫摩根·罗伯森的纽约人,发表了一部题为《徒劳,或“泰坦”号的船骸》的小说,书中上半部,写的就是上述巨型豪华游轮的沉没。14年后,和小说中的描述几乎相同海难,竟然在真实世界中发生了,只是航向相反。而且小说中的轮船就叫“泰坦(Titan)”号。更邪门的是,后来人们核查“泰坦尼克”号上的物品清单时,发现船上阅览室的藏书里,就有一本《徒劳》。而当时,这艘我们熟知的巨轮还没开始设计呢。 1910(具体日期记不清了)《贝尔法斯特早间新闻》发表过一篇编者按。当时“泰坦尼克”号的龙骨铺设甫毕。那篇短文中说,“泰坦尼克”是个不祥的名字,因为泰坦这个巨人族,就是妄图挑战宙斯的权威,被那位主神用雷电,打入黑暗的冥河之底。可不是嘛,“泰坦尼克”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就是运营多年后才寿终正寝的。除了船名,以及沉没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原因,“泰坦”和“泰坦尼克”两艘船的尺度和排水量,也大体相仿。此外,她们都曾被媒体宣传为“unsinkable”(因而没有配备足量的救生设备),同样是三桨推进。《徒劳》的作者罗伯森的父亲是个船长,本人也是多年跑船,一路升到大副。后来厌倦了海上生涯,定居纽约,学会了珠宝加工手艺,又在首饰行业干了不少年,结果视力受损,只好再次该行写作。

据说罗伯森是为了给吉普林的航海传奇纠错,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的。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名声从未超出当时的纽约文艺圈,更没有享受过商业上的成功;即使“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咸鱼翻身了几天,也没发成“海难财”。他那本不乏创意,但文字乏味的小说,很快像他笔下的巨轮一样沉入忘川。

但更神的还在后面:1914年(请注意:不是41年),罗伯森又在另一部小说《光谱之外》中预言了一场未来战争——某年12月,日本人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上的美国舰队,把后者拖入大战;后者动用腹部设有可开闭弹舱的巨型飞机,向日本城市投放威力无比的“烈日炸弹(Sun Bomb)”,一种由美国人发明,但险些被日本人盗用的紫外线武器。

然而,罗伯森本人看重的是另一篇小说《潜艇驱逐舰》。这个故事发表于1905年,其中


描写一艘潜艇,通过一种类似潜望镜的光学仪器观察水面情况。于是作者认为自己发明了潜望镜,还试图申请专利。可是这回,他的预见力失准了。其实早在1902年,雷克和格鲁伯设计的潜望镜,已经在美国海军投入实用。

很多文艺范儿较重的人士,不大看得起科幻小说,总觉得这是一种相对低俗的叙事类型genre,就像探案、言情一样。但近年在西方,文化趣味上的“逆向势利(reverse snobbery”正大行其道,年轻一代在装逼这件事上,讲究起所谓“不装之装”;比如标榜自己如何爱看《加肥猫》或是《辛普森一家人》。很难说,这是审美上的民主,还是更为拐弯抹角的加强版附庸风雅。后者干脆就是心智退化。

科幻小说大家雷·布拉德利,曾在1953年出版的成名作《华氏451度》中,预言了这样的文化状况。这部反乌托邦小说描述的未来世界中,小人书是成年人的读物。那时候,报纸已经死亡,但是没人为此惋惜。他们家里都有大屏幕壁挂电视机,播放互动式的娱乐节目,从肥皂剧到真实罪案的侦破进展,唯一要操作的,就是手中的控制器。华氏451度是点燃纸张所需的温度,但在作者想象的世界里,阅读已经成为过时的怪癖,焚书自然也就成为多余。 再有就是通讯技术的发达。那时的人们,随身带着着微型信号收发器,无时无刻不在交换琐碎无用的信息。电话不断打入,从老板到熟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通话,只是因为相关的设备、服务简易而廉价。下班的人们会在通勤的路上,不停地告诉家里,我到四十三街了,我倒四十四街了,现在我到了四十九街,现在正往六十一街拐弯。想想每天的地铁和出租车上,这幅景象是不是太熟悉了?小说里的一个人物感叹说,开始的时候,这些小东西玩着感觉特好,只是后来我们玩儿过头了,不能自拔,僵化成为全社会的行为模式。

《华氏451度》的面世,距今刚好60年。如今回头再看,我们只好承认有些人就是聪明。然而聪明人的预言,基本都是没有人听信的。荷马早就讲过卡桑德拉关于希腊人即将入侵的预言,如何被特洛伊人束之高阁。经过一个甲子的寒暑,我们这个世界的文化趣味已经大变。去年6月,当布拉德利去世后,媒体上的纪念文章铺天盖地。这样的身后哀荣,怕是预言能力超强的作家本人也难逆料。直到晚年,他才获得一些重要荣誉,没能像冯尼格那样,被文坛扶正,由科幻作家晋升到严肃作家的行列。他说那是因为后者更讨纽约评论界的欢心。 2004年,布拉德利获得国家文学贡献勋章。讽刺的是,授奖仪式恰好就在纽约举行。晚,会场所在的酒店挤满各路来宾,所有卫生间都被占满。这个耄耋老人只好躲到一个角落,在种植苏铁的花盆里自行方便。所幸没有人能认出他来。

我最早知道布拉德利的名字,也是因为偶然的原因。当时住在洛杉矶,但不会开车。在南加州会被视为古怪行为。为了自我合理化,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同道之中,颇有几个名人。其中就有布拉德利。做为一个恐龙控,他的大量作品中,我最先看的是他写于1952年的短篇小说《雷霆之声》

这是一个关于时空穿越的故事,讲一些人搭乘时间机器,参加探访白垩纪世界的safari他们被警告,绝对不能触碰史前的一草一木,因为亿万年前的世界,如果发生任何变化,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结果,探险队员中有人见到霸王龙后,吓得屁滚尿流,失


足踩死一只蝴蝶。回到现代世界后,他们发现踩死蝴蝶造成的涟漪效应,导致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一个法西斯候选人当选。这个预言的准确程度,至今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他笔下那头霸王龙的雷霆怒吼,我们至今能在《侏罗纪公园》中听到回响。■ 李大卫为旅美作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92c9fef61fb7360b4c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