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代沟 父亲喜欢听样板戏,那个时代,样板戏充斥着人民的生活,这不怪他,他没有选择。问题是,样板戏到底好不好好听,如果他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好听的,可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对此如此热衷,为什么一个不好听的音乐形式能够被我们接受,我们在接受形式、知识的时候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如果他真的是好听的,为什么我不喜欢? 我喜欢童安格,那个时代的歌手还有齐秦、谭咏麟、周华健、王杰、甚至还有郑智化,那是我的初中年代,含苞欲放,期待着各种甘露。 在音乐形式的选择上,基本上多数人倾向于港台流行音乐,当时大陆的流行音乐刚刚起步,和港台相比确实差距很大,现在想想当时的那些流行歌曲,《黄土高坡》、《大冲击,大流行》等等,简直是有意思得很,尽管他们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区域特色,但是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来讲,的确还有很多缺陷,所以我们选择港台,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当时我们已经具备了选择的能力,这种选择是本能的,并不是因为后天的判断能力让我们做出了厚此薄彼的选择。当时正流行童安格,好听的不得了,我们甚至为此感叹,感叹同安格之后,我们听谁的歌。真是杞人忧天。 转眼间,年过三十。我熟悉的那些歌手早已经淡出大家的视线,现在的歌手依然有众多的拥趸,疯狂之情远胜当初。这当然不能说明现在的歌手必过去的歌手水平高,只能说明现在歌迷更加疯狂。我不爱听现在歌曲,也不能说明现在的音乐水平在下降,只能说我内心的接收模型已经固定。 这就是代沟。音乐是最能体现代沟的一种艺术形式。年轻人的选择没有错,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否定她们的选择,在对音乐形式的接收上面没有对错,我门都是被动的,如果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只有那样的形式,我们内心的学习机制就必然要接受这种特定形式的冲击,直到最后接纳它,当我们接纳之后,外在的形式和我们内心的机制融为一体,外在的形式改造了我们内心的图式,并始之固定,在这个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自娱自乐。 年轻人也是如此,只不过她们更疯狂。 我看不惯她们的疯狂,但是更羡慕他们的疯狂。 社会再发展,一切都是正常的,代沟是正常的,疯狂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能丧失的是责任、责任感。个体的消亡无关痛痒,若是整个群体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后果会怎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542a3e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