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时间:2022-10-11 15:06: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赠别》是杜牧的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一共有两首,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让我们来仔细鉴赏一下。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译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

《赠别》二首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第一首深情赞美对方的艳丽轻盈,“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之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无情”“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潮中,一般


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绪,离别的伤感痛苦又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说“却似”,又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接下来一句“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但这种“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惟觉”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见惨然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正面描绘别夜离情,似乎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但诗人反而绕开,借离筵蜡烛来侧面表现离伤愁绪。这两句的好处在于用赋比兴的手法,眼前蜡烛的形象与黯然销魂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离筵上点着蜡烛,蜡烛燃烧时脂泪流溢,这是赋实;由蜡泪联想到离人伤别之泪,由蜡烛有芯联想到离人的“有心”惜别,并以前者隐喻后者,这是由兴而比。将本来无知的蜡烛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感情,这就使得形象的比喻旨意、无穷,而达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以致很难分清是借物寓情还是直接以物拟人了。“蜡泪”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如庚信《对烛赋》“铜花承蜡泪。”李商隐《无题》“蜡烛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化等艺术手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特佳作。



【知识延伸】

赠别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袅袅:纤长柔美貌。 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二月初”尚未开苞,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梢头:形容娇嫩。

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161671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