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20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20年 作者:尚莹莹 来源:《全国新书目》2010年第03期 21年前,一次不经意,林少华成了村上春树名作《挪威的森林》的中文译者。“李德纯老先生说我的文字有唯美倾向,适合翻译《挪威的森林》,就把我推荐给了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林少华说这个开始“一点儿都不浪漫”。过程却是美好的,当时在暨南大学当老师的林少华一个寒假译完全书,在大陆默默无闻的村上春树随之红透中国。于是,一次偶然的翻译改变了林少华的治学方向,他由一个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变成了影响广泛的翻译家。从1989年开始,林少华翻译了38本村上春树的作品,加上其他日本作家的,总共有50多本。简约洗练,韵味十足,林译风格已然获得了学者和大众的认可。《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编著者王向远教授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张颐武更是赞叹:“仅以一支译笔获得如此广泛的大众性影响的,四九年以后,除了傅雷,就是林少华。” 翻译村上春树20年,林少华近日出版了一本品评村上所有作品的专著,其中包括尚未引入中国《1Q84》。新书《为了灵魂的自由——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中,林少华按照时间顺序对村上的长篇、短篇和随笔作品一书一评,细致丰富,如数家珍,道出了许多读者未必读透的东西。另外,书中还包括了林少华对村上的采访录、以村上为主题的演讲稿,和村上为作品中译本所作的序言,等等。谈到要品评村上的作品,儒雅的林教授不再谦虚,他说“我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是的,陪伴了村上春树20年,“我对村上的东西太熟悉了,甚至他说了上半句,我就知道下半句他要说什么”。 谈村上:《1Q84》成就没有超越《奇鸟行状录》 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2009年5月29日在日本出版,中译本至今未出现。作为村上几乎所有作品的中文译者,林少华也谈到了这件事。他说,如果按照以往的模式,上海译文出版社拿到中文版权,《1Q84》现在就应该和中国读者见面了。因为,往常都是“我与日本同步看到这本书,等到译文版权敲定,我已经翻译过半。《1Q84》原著上下册共1050页,我一天速度平均10页,正好3个月初稿结束,然后校对1个月,半年之内即可面世。”可惜的是,译文社50万美元竞争中文版权,还是以落败告终。坊间传闻,版权最终落入一家民营出版公司,但至今无人证实,《1Q84》中文版像沉入了茫茫大西洋的泰坦尼克号一样不知去向。但林少华表示,如果出版方找上门来,他仍然愿意担纲翻译《1Q84》,因为很多读者有期待,而且自己能把它翻译得“很妙”。 但是说到内容,林少华认为《1Q84》的思想性、艺术性并没有超过村上的另一部鸿篇巨制——《奇鸟行状录》,甚至在长度上也没有,《奇》中译文的稿纸文字长达49万字,而《1Q84》预计最多不过45万字。为什么林少华如何推崇《奇鸟行状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奇》是村上春树由关注个体心灵向关注社会体制的转折之作。林少华说:“如果把村上30年的创作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涯一分为二,那么前15年主要通过个体心灵的诗意操作获取灵魂的自由,此为前期;后15年则主要在个体同体制之间的关联和冲撞中争取灵魂的自由,此为后期。前期方略大多体现在《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青春三部曲和《挪威的森林》等我们称之为“小资”情调的软性系列作品中。后期则集中在《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我称之为“斗士”姿态的刚性系列作品中,其中标志性作品就是《奇鸟行状录》。” 哈佛教授杰·鲁宾认为《奇》“很明显是村上创作的转折点,也许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的作品。很明显,林少华认同这个观点,他把它称为“看完绝对可以让人三五天甚至一个星期缓不过劲来”的作品。也因为对小说本身的偏爱,林少华认为在自己翻译的众多村上作品中,《奇鸟行状录》和《舞!舞!舞!》是自己最得意的译笔。 译村上:我们有相似的灵魂质地 对村上,林少华一译20载,声名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但他坚持走了下来,而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走进了村上的“灵魂地下室。”因为村上春树说过,人这一存在,就像一个二层楼,一楼是客厅餐厅,二楼是卧室书房,还有个地下室,一般人的活动范围就至此为止了。至于地下室下面还可能有的地下室,因为有一道非常秘密的密门,一般人找不着、打不开,而他因为掌握了特殊技术,所以既可能打开门进去,又可以关上门出来,这个地下室就是自己的灵魂,里面没有灯,一团漆黑。他在里面鼓鼓捣捣,看该看的,体验该体验的,之后关好门上来推出了一本本小说。对于这样一个在灵魂深处写作的作家,要想译出他作品的精髓,把其中的灵魂传达出来,非得跟着他进下“地下室的地下室”不可。林少华道出了自己翻译的秘密,他说:“如果我想译得好,就必须当间谍,跟在村上的后面,钻进那扇密门,看他看什么、摸什么,鼓捣什么,都跟着他一样看、摸、鼓捣,悉听他的喘息,偷看他的表情、感觉他的心跳和体温,进而猎取他的灵魂信息,把他的魂儿偷出来。可以说,文学翻译就是灵魂间谍。”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翻译者都能如愿地跟进到作家“灵魂的地下室”,只有灵魂质地相似的人才可能有这种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所谓的“神交”吧。林少华坦言,自己在翻译村上作品时,并不止于语言上的转换,而是要借助村上小说这一载体,诉说自己的人文理想,“我能耐下性子长时间翻译一个人的作品,和村上的转型有关。村上一开始只关注个体的心灵世界,后来转而关注社会,而我也渐渐关心‘世道人心’。村上考虑的是在一个强大的体制面前,文学能做什么;而我考虑的是在知识层普遍失语、缺钙的情况下,我一个大学教授能做什么,有一点家国情怀,也多少受了村上的影响。在这一点,说灵魂质地、价值取向,或政治理想也好,有不期而合的东西,否则翻译多一本少一本对我来说并没有大的区别。” 翻译观:在漂亮与贞节之间 关于翻译,俏皮的说法有很多。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有句话叫“翻译如女人,漂亮的不贞节,贞节的不漂亮。” 董桥在《乡愁的理念》里谈到译者水平的高下,说“下等译匠,是人在屋檐下,不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得不低头,给原文压得扁扁的,只好忍气吞声;高等译手,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跟原文平起平坐,谈情说爱,毫无顾忌。”林少华讲到自己的翻译观时,说自己最赞同钱钟书老先生的“化”字,即把作品从一国文字翻译成另一国文字,不能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持原作的风貌,那就算入于“化”境。严复所说“信、达、雅”的关系,还有“漂亮与贞节”之争,无外乎都是一个“化”的问题。 在日本文学翻译方面,林少华最推崇丰子恺先生。他对丰子恺所译《源氏物语》有一段精美非常的评价,说“丰译《源氏物语》,鬼斧神工,出神入化,信手拈来,绝尘而去,读之可知译事之难,可叹译笔之工,可生进退之情,词意或有不逮,理解或有偏差,但在审美传达上迄今无人能比。”另一位日本文学译者周作人,对丰子恺译本却颇不以为然,说丰子恺的翻译,“喜欢用俗恶成语,不过是茶馆说书,只是很漂亮罢了”。 林少华研究了两位翻译者的特点,一针见血指出了两人的区别:丰子恺的译文是“去日本化”,就是尽量消除日文的痕迹,湮没于汉语当中,让中国人读起来舒服、易懂;周作人正好是相反的翻译路径——“去中国化”,尽量保存译者的“贞节”,维持日本民族特有的“涩”味,这种“涩”包括着“沉静、工稳、质朴、原始”等多种要素,是日本传统的审美取向,也是他们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 林少华选择了和丰子恺一样的路子,他解释:“因为我的主要读者是中国人,首先要确认自己的翻译能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所以我的翻译要去除日译汉所特有的那种‘涩’味”。当然,完全的“去日本化”或“去中国化”是不可能的,不过是向哪边走得更近一些。林少华译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尽量地“去日本化”,最后找到一个“既贞节又漂亮的女人”。 少华君可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女人”?他微笑着说:“我以为我差不多找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3acc8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