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那么王義之是哪个朝代的人呢?来看看吧! 王羲之(—年)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个人信息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至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仁义草书;凝之,工草复为;徽之,仁义正草书;操之,仁义正行书;焕之,善举草书;献上之,则表示“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稀、壮、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录,皆得家范,而体各相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延绵,王氏一门书法传达汹涌。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刊印,编成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憙、王慈、王志都就是王门之后,存有法书打印。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选录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blessing,评者钟繇则“学说其持论,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被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曰“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指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奠定并稳固下来。宋、元、清、明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改信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超越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松懈。“书圣”、“墨皇”虽存有“圣化”之疑,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琢磨,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dd5449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