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作者:李元东 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8期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不断规范,加强事前内部预警、事中分析监督和事后责任追究的精细化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越来越重要。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防范管理风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对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目标、实现长远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部分单位领导缺乏财务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制度知识根本不重视,简单地认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实现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无所谓,只注重事业发展,而忽略了内部控制制度管理。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有的单位用一般性的规章制度代替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控制流程过于简单或不够严谨。财务部门风险意识淡薄,缺乏风险评估机制及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 (三)预算约束不够 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质量低。预算编制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等经济活动脱节。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糙、随意性强,预算调整缺乏刚性约束,甚至出现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不严格按照批复下达的预算安排各项支出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部分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建立或不健全,有的虽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视不够,使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形同虚设。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误解,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概念非常模糊,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程序。 (二)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有的财务人员不按财务报销标准制度办事,内控意识不强,对费用的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三)财务管理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资金使用而不重财务管理的情况,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工作机制 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中,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明确各个部门、岗位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各部门、各岗位要积极协调配合。合理设置财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机制。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收入业务,明确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对于货币资金业务,不得由一人全过程办理,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等工作,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是在制度建设上,加强事前内部预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预防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防范经营管理风险;二是在程序制约上,注重规范各项经济业务的申请审批、执行实施、检查反馈等工作流程,加强各环节的程序控制,防范出现舞弊行为;三是在责任牵制上,建立完善单位内部的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内审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确保不同部门各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约束,互相监督。 (三)强化预算管理控制 一是全员参与,采取上下结合的混合预算方法全过程认真编制预算,项目预算做到“应编尽编”,防止少编、漏编预算;二是强化部门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严禁挤占、挪用公共服务项目资金,做到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不按支出程序操作的拒付资金等;三是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开展预算执行分析,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四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预算管理的控制绩效。 (四)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促进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和完善的重要手段,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与其他外部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配备好内审人员,建立一支稳定、高质量的内审队伍是开展内审工作的基础。因此,要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切实解决好内审工作的基本问题,以保证其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帮助有关部门逐步加强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系统,进一步加快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步伐,真正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实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纪委、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可以在网上实时了解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便于随时监督和管理,保证单位财务安全、无风险。 (五)建立内部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考评体系,制定的考评项目设置要严谨,考评内容要完整,考评标准要尽可能客观、明确、可操作性强,可量化的指标一定量化。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评价,考评结果应公示,及时反馈给干部职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实行奖惩结合,强化责任追究制,激励和鞭策干部职工尽心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六)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各种风险的最终落脚点。因此,认识、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左右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发展前景,而且对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目标、实现长远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财务风险最主要的防范措施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包括建立预警分析的组织机制、财务风险预警的会计系统、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机制、财务风险分析机制、财务风险处理机制以及财务风险责任机制等预警系统。同时兼顾其他防范措施,各行政事业单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系统,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为潍坊火车站广场开发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刘永津,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 [2] 冯艳.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3] 陈均平.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讲解[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 [4]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075a15b4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