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鉴赏及译文参考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由崔涂所创作的,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注释 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 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飘:一作“漂”。 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赏析 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04f281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