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无足无穷患,消费有度防未然 青春期孩子的攀比心理虽然是有情可原,但父母决不能忽视正确引导。不然的话,孩子的心灵会被扭曲,以至于掉进攀比虚荣的陷阱,难以自拔。 (1)给孩子打一支“预防针”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很多男孩经常会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每个月的薪水是多少呀?”“妈妈,你的年薪是不是很多呢?”¨爸爸,咱家的经济条件很不错吧!”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父亲聪明的回答: 儿子,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比我们穷,也有很多人比我们更富有。虽然我们家的生活水平比一般的家庭要好一些,但是爸爸妈妈,还有你都需要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学习,那样我们才会迈向更富有的生活。 这位父亲的巧妙回答,无疑是给孩子打了一支“预防针”。他很直接地告诉孩子:我们非常普通,比我们富有的人有的是,因而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工作才能追上他们。这样,原本有攀比想法的男孩,听到父亲这样的回答,自然不会盲目攀比了。 (2)制定一个消费规则 对于那些攀比心极强的孩子,父母最好先给孩子制定一个消费规则,这样的话,妙招先行,不给他讲究面子和排场的机会。 通常来说,孩子清楚自己的消费限制后,一般就不会有太多的要求。此时,父母如果及时地给予引导的话,这些精力充沛的男孩们会一心扑在学业上,努力学习。 (3)让孩子参与并管理家庭的消费 让儿子参与并管理家庭的消费开支,可以让他清楚地感受到父母赚钱的辛苦,家庭收入的来之不易,而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不应该拿父母的血汗钱去挥霍,更不应该去跟他人攀比,给父母造成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对男孩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让他知道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易。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懂得学会节约和珍惜,还要学会合理消费。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大一部分是在模仿父母。父母也是孩子生活当中教给他们要如何来消费的人。所以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观念,还是要从父母这里先入手。父母用正确的消费观念来引导孩子。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健康的消费理念。 在理性消费中有一点,就是要求把钱花在自己最需要的用品上。不能随意地造成浪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消费欲望,做一个更加理性的消费者。而对于孩子而言,如何来分辨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必需品,哪些又不是呢?有一个最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看买与不买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太大的影响。 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观念,杜绝孩子的浪费行为,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节俭是浪费的克星,一个养成了节俭习惯的孩子,在自己平时的消费过程中,也会更好地来评判自己所要买的东西是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从而有效抑制冲动消费。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观念,就要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利用好一些时机,来教给孩子有关于消费的一些常识,让孩子学会消费,也懂得如何更加有效地来分配自己的金钱。 父母应该这样做 方法一:帮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 父母要帮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这两个词在孩子的消费行为中,意味着孩子有没有做到理性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有没有冲动消费,有没有造成浪费。孩子出于“需要”而购买的东西是理性消费的产物。 父母要帮孩子控制住“想要”就买的想法。因为并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是出于理性思考的结果。很多时候买回来之后,才发现都是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方法二:帮孩子克服购买冲动 父母要让孩子克服合理消费中的大敌——冲动消费。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抵制诱惑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很容易在一些商业宣传中败下阵来。孩子在和别人攀比的过程中而出现的消费,也属于一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当孩子的消费习惯还处于没有定型的阶段,父母也就更利于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让孩子能够从小就做到理智消费、合理消费,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金钱,不做浪费的小主人。 方法三:教孩子基本的购买技巧 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消费技巧。比如如何来利用优惠券和小费,在买东西的时候货比三家。这些技巧能够让孩子在办同一件事情时,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为孩子节省开支,还可以教会孩子购物。 方法四:莫让虚荣心影响孩子的消费 父母在引导孩子消费的过程中,千万要让孩子杜绝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在消费的过程中出现的虚荣心,会让孩子出现攀比消费的情形。孩子在消费中攀比,只会出现更多的浪费情形。用这种心态来消费,只会造成更多的不合理消费。 父母要注意正确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在消费的过程中被虚荣心控制了自己。理智地面对自己的消费,才能够更好地做到有效理财。 方法五:让孩子懂得量力消费 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到家庭的实际消费承受能力。让孩子了解家庭的财政收支情况,清楚自己家庭的经济账,明白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让孩子量力消费。在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内来消费,才能够让孩子做到合理消费,从而培养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更好地指导孩子来合理消费。不出现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的不良现象。良好的消费习惯,能够让孩子积累到更多的财富。 牵手两代教案 五年级一班 2016/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fbdecba32d7375a51780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