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高考看新课程改革

时间:2022-06-15 09:07: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新高考看新课程改革

今年,我省作为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开始了新课程基础上的高考故称“新高考。社会对新高考有着殷切期待,教育教学人员更急切地想了解新高考有哪些特点,其实施的成效如何,它对沿袭多年的高考制度提出哪些挑战,今后我们应如何应对新高考……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福建省普教室中学文科主任、考试评价科科长、特级教师刘文川和福州教育学院教研处主任、特级教师叶诚良。

记者:今年是我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新高考呈现出哪些特点?

刘文川:作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第一次高考概括起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特点:先,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指导下,以《考试说明》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使考试与教学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规定的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能力性、时代性、人文性、选择性等命题原则,做到目标明确、结构合理、难度适中,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实现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其次,试题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初步尝试反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运用新情境、设置新问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初步体现了课程关于生活化、实践性、探究性、思辨性和选择性的要求,出现了不少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试题。 高考结束后,多数的老师和考生对试题给予较好的评价。尽管各个学科试题中都难免留下一些瑕疵和遗憾,但总体上看是比较成功的,基本能够实现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样两个目标。

叶诚良:一、新高考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试卷增加了实验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强调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论证与探究的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设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体现了个性化、选择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行答案的多样性与评价标准的开放性,强调考生的思辩与评判,同时,还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6个维度分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进行考核,倡导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2009年是我省所有学科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去年我省文综的难度值为0.51,理综0.46,偏高,易造成教学偏难、偏深。今年从考试结果来看,普遍反映较好,很多学校600分以上的考生很多。降低考试难度,要求我们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低差生。 三、首次进行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尝试。福建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今年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以适应海西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要及早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成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四、我省高考填报志愿首次实行高招平行志愿投挡——由“志愿优先,比较分数”改为“分数优先,检索志愿”这一改革有利于克服“高分低录”的现象,较好解决高考录取“大小年”的现象,从而增加考生选择的机会。

记者:今年我省命题比较成功,你认为主要有什么经验?

刘文川:首先是省教育厅定调准确。在启动高考改革之初,省厅领导就反复强调要实现平稳过渡和让改革者受益,并以此为指导来确定相关政策措施,保证了改革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其次是及时出台并严格执行《考试说明》,做到了“不折腾”,保证了中学及考生的教学复习工作有序进行,让考生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第三是命题人员的结构比较合理,充分发挥了“三个优势”,即高校教师在理论上、逻辑上的优势,教研人员在命题经验和命题技术上的优势,中学骨干教师在熟悉课程教材和学生学情上的优势。第四是有效的命题培训和严密的命题过程组织,保证了命题质量的提高。


叶诚良:对于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教育部要求是:稳字挂帅、精细推进、逐步深化;考试的模式、内容、结构要相对稳定。在关注选拔的同时,不能忽视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我省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精神,提出第一年新课程高考的基本要求:平稳过渡;让改革者受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服务基层,指导教学;既关注高校选拔,又要引领高中新课程的教与学。

记者:新高考对今后的教学有何启示? 刘文川:通过高考的评卷和质量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急需在教学中加以分析。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消化。今年高考在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上都还是初步的,例如,各个学科虽然都涉及到对现实问题的探究,答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探究和开放的度都还是很有限的。随着课改的深入,这方面的要求还会进一步加强。因此教师应通过校本教研,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总结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这些新理念,并把它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

二是要坚持打好知识基础,提升能力。高考试题一贯坚持能力立意,重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考试要求的各种能力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基础上的,包括对书上的重要原理、概念、公式的识记、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贯通和运用。就像古人学功夫,最重要的是扎马步,这个基础打好了,师傅才会教套路,否则就变成花拳绣腿。只有让相关知识烂熟于胸,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教学归根到底是八个字:基础知识、能力素养。这也是多数成绩较好的学校和考生的共同经验。

三是要摒弃旧经验,探索新方法。在高三年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过于强调以往的旧经验,例如:高密度的考试,以考代教,学生练得多读得少、做得多想得少、考得多评得少,实际学习收效不大,而且养成了学生对考试马虎应付、学习过程中懒于思考等不良学习习惯。又如:猜题、押题、抓“重点”,忽视对学生分析新情境、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方法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答题时“死记硬背”和“套答”现象明显,不适应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为此,教学复习工作应该转变思路,重在实效,注重方法,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下功夫。

叶诚良:新课程的高考在继承中发展与创新,但有两个方面是基本不变:高考要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考能力是高考永恒的主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考核,试题联系社会实际不变。对高中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做到小课堂连着大社会;二、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注重对主干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实际运用;4、适当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

必修课集中在高一开设。因此抓高中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起始年段的教学,抓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制胜三要素:一是基础知识的夯实;二是考试技巧的训练;三是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些也都要从起始年段抓起。 记者:新课程实施已经一轮了,您觉得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刘文川:新课程的实验是一个过程,通过一轮的实验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开设与管理问题、学生学习质量问题、课堂教学方法策略问题、评价方式方法改革问题等等。但最为重要的还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当前我们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很多老师对课程目标理解不透,只会“教书”不会“教学”部分教师“按时上班(班级教室)”但不能“按质教学”。成功教学的关键在教师,加强包括校本培训的师资培训、推动教师参与读书学习、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等活动,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当务之急。应该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促进教师的专


业成长;应该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脱产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对教师进行“充电”。我很欣赏这样一句广告语:“全心全意,专注专业”,这里讲的一个是职业道德问题,一个是职业水平问题。在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进修的同时,要关注师德的教育与培训,使教师真正做到“专注专业”,这样新课程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

叶诚良:一要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二要在抓好必修课的同时开好选修课。选修课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然而有些学校受条件限制,考什么就教什么。三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和校本课程的开设,达到“课内抓基础,课外出人才”高中教育应该做到近看考试、远看人生,要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人生规划,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6ce25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