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背景和意义的分析方法

时间:2023-03-20 17:2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事件背景和意义的分析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史实背景和意义的分析研究。而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也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这一点。如何对史实背景、意义进行有效分析呢,这里我谈一点个人体会。 一、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方法

1.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分析法。

时间、地点、人物是历史的三要素,这也为我们分析历史背景提供了一些思路:(1)从时间看,这一时间点之前的一段时间国内和国际的情况(国内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军事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等;国际包括当时世界上的大事和与中国有关的事件);(2)从地点看,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而没有发生在那里,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什么;(3)从人物来看,他的阶级属性与他推行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例如,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分析。

从时间看:发生在1931年,国内蒋介石发动内战,正在围剿红军;国际上,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需要转嫁经济危机;

从地点看,发生在东北。从历史角度上,其一,日本的大陆政策将东北列为侵占朝鲜和台湾后的既定目标。其二,有朝鲜作为其大后方;其三,有日俄战争的胜利,在东北亚占有优势,而且取得驻兵的权力。从现实的角度上,东北物产丰富,资源较多,能满足日本缓解经济危机的资源和能源条件;

从人物看,当事人是张学良,他是在皇姑屯事件后宣布东北易帜的。作为地方势力不一定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不可否认,张学良有可能会为保存自己的势力而放弃抵抗。 2.阶段特征切入分析背景法。

通过分析某阶段的主要政治力量对比变化来分析背景。如: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分析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基本上可从五个角度来把握:日本、中共、国民党(亲美英、亲日)、爱国将领、爱国民主力量(民主党派、学生)。 例如:西安事变的背景分析。

日本:扩大对华侵略;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爱国将领:张、杨的爱国心和苦谏失败。 二、对历史影响的分析方法

1.政治力量(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切入分析事件影响。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教材受到编者的思维限制,也受到当政者政治需要的限制,往往写得不全面也不深入。这里,需要我们调整视角,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环境下去考查——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关事件的分析时,这点尤为重要。 例如:西安事变影响的分析。

国内:对国民党宣告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肯定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对中共则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对国共关系,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对日本,打击了日本亲日派的势力; 国际:对世界,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打击世界法西斯的一支力量。


2.关键字词切入分析法。

对含有新、转折、开始(端)这类词的结论分析必须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对相应事件前后的不同进行逐项比较。

1: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阶段的变化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来分析。

2:五四运动是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分析时,新和旧是相对而言的。具体表现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历史时代、群众基础和革命前途的变化。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封建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还同反帝密切联系。在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领导的一部分,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领导的一部分,称新民主主义革命。 3: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组织上,领导核心的变化;军事上,军事路线的变化;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上,受到国际的指导到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5c5fb6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