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的五个理由,改革者经验、能力不足 本文导读: 总的说来,戊戌变法失败,有五个值得注意的原因。 其一是作为改革者的光绪、康有为等人的经验、能力不足。 变法前朝政大小事一律听从慈禧,光绪少有独立的决策历练,也缺乏得当的人事体系配备。康有为、梁启超等更是一直游离于官场之外的知识分子,作为改革者,很容易站到整个体制的对立面,引发内部冲突。 康有为本人是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之一。然而其在变法中的一些言行举止,可能也为变法增加了不少困难。例如,当大臣荣禄问他百年成法能否遽变,康有为称“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而其曾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当光绪顾问,提议与日本、英国“合邦”,乃至暗杀慈禧之传闻,也展现他在变法路径、手段、过程方面的局限性。 康有为的弟弟康有溥曾评价他,“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其二是真正当权者的缺席。 当权者除了慈禧,还有倾向改革的权臣李鸿章等人。戊戌变法前,慈禧已经同慈安太后共同听政和独自主政总计超过40年,她的缺席令光绪成为“光杆司令”,某种程度上是官 僚集体能够不合作、观望和抵制的提前。与此同时,作为朝廷栋梁的李鸿章也离京南下,出督两广。如果慈禧与李鸿章也参与改革,不论光绪是否亲政,料将都会出现非常不同的局面。 其三是慈禧与光绪之间的权力矛盾。 戊戌变法发生在从慈禧到光绪的最高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不论是最高权力交接还是改革,都是国之大事,骤然遭遇暗藏极大风险。一方面慈禧并未完全放权给光绪,另一方面光绪的改革必然需要更高权力,这一矛盾其实很难避免。因此,保守大臣向慈禧哭诉请求重新训政,而维新派密谋软禁慈禧,最终导致慈禧与光绪摊牌,重掌政权,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其四是官员集团整体的官僚主义和保守。 前有帝师翁同龢因一己之私刁难李鸿章北洋水师导致甲午战争时军力受损,后有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刚毅、钱应溥和王文韶四人或是顽固抵制或是明哲保身,只有廖寿恒暗中支持改革。这些都体现了清王朝自身难以转圜的境况。 其五是当时仍然存在的满汉之争。 康有为等改革派几乎都是汉人,曾上奏剪掉辫子,迁都华东,遭到满族官员集体反对。不过,清王朝也有存在大量反对亲政的汉族官员,因为康有为等的改革,也会危及他们的地位。因此,满汉之争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尚在其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7e4dde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