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袍加身的瞬间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白袍典禮致詞 (2011.9.21) 當白袍加身的瞬間 賴其萬 各位剛剛披上白袍的同學以及以你們為傲的各位家長們,恭喜你們! 梁校長,邱院長,陳主任,各位陽明大學的老師們,相信您們看著三年多前懵懵懂懂進入醫學院的醫學系新生,在你們的用心教導下,現在已經披上白袍,即將走入醫界的行列,你們心中一定有很多的感觸。我在這裡,也謹代表教育部向各位老師說一聲謝謝。 今天很榮幸有這機會來跟同學們在白袍典禮說幾句話。這幾個星期我一直在思考在這場合我要談什麼?四十五年前我們並沒有參加過這種儀式,但有一天我們突然披上白袍,大夥兒從醫學院穿過中山南路走到醫學院的附屬醫院,當時那身白袍好像讓我們感到非常得意,但卻不曉得這身白衣竟然有那麼重。這四十幾年來,我慢慢領悟出來,這件白衣事實上有很大的意義,也但願當初我披上白袍時,有人能给我ㄧ些心理準備。所以我今天就用「當白袍加身的瞬間」做今天的主題,希望能夠傳達我想要表達的祝福與勉勵。 我在2003年第一次從台灣到哈佛大學醫學院參訪時,我聽了一次他們的醫學倫理課。授課的老師是一位小兒科醫生,當天討論的主題是:「醫生應不應該參加執行死刑的團隊?」我記得這位老師提到一句話:「當你穿上白袍時,事實上就經歷了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morality”(道德角色的轉型)。」他說,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穿過白袍以後,在回家的路上即使沒有穿白袍,但是如果在公共汽車上有一個人突然倒在地上時,你就會不假思索地跑過去幫忙,因為你已經透過白袍而「轉型」了。我想今天就想跟大家談,到底在這種轉型的過程中,你們要有什麼樣的準備? 最近我到維也納參加歐洲醫學教育學會年會,我參加了一個以”A Calling to Medicine”(醫學的召喚)為主題的工作坊。「召喚」這個字一般都用在神職,就是神父,牧師這種生涯比較會用到這種字眼,但是當天討論的結論是,「醫學的召喚」是要有三個要素:一個就是你要讓自己覺得行醫這一行是有「意義」(Meaning),同時你也要有很強的「動機」(Motivation),而且你一定要能從中取得「滿足」(Satisfaction),這樣你才會在這種「召喚」下,快樂地繼續做下去。 羅慧夫醫師(Dr. Samuel Noordhooff)是一個很有愛心的整形外科醫師,他對台灣貢獻很大,他講過一句話,「我們這個職業能夠把希望與愛帶給病人,這是一種 “challenge”(挑戰),但同時也只有醫者才能夠享有的privilege。」他台語說得不錯,而他把privilege翻譯作台語「福氣」,更是神來之筆。 我也要在這裡,嘗試用我個人的詮釋來和大家談為什麼做醫生是一種福氣。從精神層面來講,我想很少職業能像我們這樣,幫忙別人起死回生、解除病痛,而獲得病人、家屬對我們的感激,這是種莫大的快慰;同時,我們常常會碰到臨床上非常棘手的問題,我們去請教別人,我們去上網,我們去圖書館,尋找新知,而一旦應用在病人身上,看著病人從奄奄一息變成完全康復走出醫院,那種求知慾的滿足是言語所難以形容的;同時,我們做這個職業會有機會看到許多的生老病死,這是一般職業很少能夠享受到的生命的充實感。在這裡我要引述美國名作家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話,他是一位多產的醫生作家,他的詩詞與散文堪稱是美國醫界之冠。他在一個小鎮開業四十幾年,聽說他接生過三千多個小孩子,曾有些記者問他:「如果你不做醫生,不看病的話,你應該會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吧?」 他回答說他一直不這麼認為,他說:「行醫的生涯,使我的人生經驗增加,擴展我對生命的感受深度,進而使我有豐富的寫作靈感。」再說,從物質的層面來看,我相信大家都同意,醫生的經濟收入,大概是比一般人的收入高,而且在不景氣的時候,也很少聽到醫生會失業,因為不管經濟景氣如何,病人還是會生病,還是會需要看醫生。所以從任何角度來看,當醫師實在是一種福氣。 Dr. Carola B. Eisenberg是一位很有名的醫學教育家,她也寫過一篇題名為「作醫生仍然是一個很有福氣的好職業」(”It Is Still a Privilege to Be a Doctor.”)的好文章。她畢業於阿根廷的醫學院,再到Johns Hopkins 大學醫院 (梁校長的母校)完成他的精神科醫師訓練,曾經當了麻省理工學院六年以及哈佛大學十二年的教務長。在這篇文章裡說,她表示她很遺憾有些哈佛醫學院的學生告訴她,他們的臨床老師常告訴他們,你們這個時候才來學醫真是錯過了好時機,我們當年走出校園時當醫生真是春風得意,但是現在當醫生的,動不動就挨告,賺錢也不如以前,申請研究補助也難於登天。她說她就常安慰這些被潑冷水的學生,「事實上很少有職業像醫生這樣,又可以照顧別人,而又能造福自己,這是多麼的幸運。如過有人不認為做醫生是一種福氣的話,簡直是有眼無珠。」所以我要講的就是:的確,做醫生是一種福氣,古今中外皆然。 接下來,我們要自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要憑什麼才能夠享受做醫生的福氣。我想,專業的知識和技術當然是首要的幫忙別人的利器,但是不要忘記,專業的態度更重要。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群為病痛所折磨的弱勢族群,我們需要用什麼樣的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個好醫生,而能享受到做醫生的福氣呢? 第一、謙虛為懷。因為我們這個職業經常會被一些感激我們、佩服我們的病人與家屬所包圍,所以醫生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不謙虛。我希望各位今天在白袍加身之後,能夠謹記一句話:「謙虛為懷」。我最後會用一個我心目中的典範所講的話來對這個重要的醫者素養再做詮釋。 第二、勿忘初衷:我們很多人進入醫學院時都有很大的抱負,想要做很好的事。但作了醫生以後,有些人慢慢地會改變想法。我想大家一定要記住今天你披上白袍,宣誓時說了些什麼。勿忘初衷! 第三、尊重他人:我們剛剛提過謙虛為懷,更重要的是,這些病人和家屬都有很多的困惑需要你的解釋和支持。他們之所以來找你,不是只為了得到疾病的診斷,而是因為這個疾病影響到他們生活的品質。所以他們有時會問一些對你而言,可能是莫名其妙,完全沒有辦法理解的問題,但是請你們務必要能夠尊重他們,真誠地回答他們的問題。 第四、團隊精神:我們一定要尊重我們的同事。自從十三年前回國以後,我覺察到台灣的醫師對待醫療團隊的同事,有一種非常惡劣的「醫師獨大」的心理。比起美國醫師對護理人員的尊重方面,我們真的瞠乎其後。我在這裡要特別提到一位今年畢業的成大醫學生,在他畢業前的一個月到兩個成大醫院護理站去做志工,他說他沒有擺出他是醫生的架子,他也輪小夜班,大夜班,白班,他做的都是護理人員作的事情。他最後寫了信給他的院長,他說:我所照顧的一位病人,有五種藥每天四次靜脈注射的醫令,但他說每一種藥,單單準備就需要十五分鐘,而護理人員又不是只有照顧這位病人,而這中間如果碰上其他病人的緊急狀況,護理工作根本無法準時做完!然後他再想一想:難道這病人真的需要這麼多藥嗎?真的一定需要用靜脈注射嗎,而不能改做口服嗎?他透過這封信對他們醫學院院長表達,醫學生應該要有機會多瞭解醫療團隊其他成員的工作,我們應該要更尊重體貼許多默默工作的醫療夥伴。 第五、博覽群書:我希望大家不要只念醫學的書,也要多念一些哲學以及探討人生的好書,尤其是有關生死方面的書。一位高你們兩屆的學長胡永信同學最近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接受了內科三個月、外科三個月的臨床實習,在快結束時,他與我分享了他陪伴四位病人走完人生最後旅程所所帶來的衝擊。我在徵得他的同意後,我要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他所寫出的感慨。 「…醫院是一個充滿人類生老病死的地方,醫生是一群嘗試掌握生命的人,醫學指的是人類對生命累積的知識,但醫學卻又被稱為最稚齡的科學,因為縱使科技在進步,仍然不能讓人類免於死亡。進入臨床以後,與死神交手,我才真正體會到醫學的無能為力。披上白袍,讓我能夠參與許多人的生命故事,雖然每個人的故事篇幅有長有短,但在結束之時,總是撼動我白袍底下的心,因為我看到的,不只是脆弱的肉體,還有親人之間的真情,和超越死亡的精神。這些人的生命故事,或許進入一個尾聲,但是他的親人們卻會帶著對他的思念,將生命故事延續下去。而我更希望的是:自己有機會能夠脫下白袍,參與這些人的生命,繼續探索生命的奧祕。也許有一天,我可以將自己對死亡的想法,說得更明白、透徹。」 以上我所說的是有關走入醫生這行業的準備,但你們要變做醫生之前,要經過一段很尷尬的時期,那就是身為醫學生的困擾。最近這幾年我有機會與剛踏入醫院開始臨床實習的貴校五年級醫學生在一起,他們常會告訴我,他們覺得要介紹自己是學生是很尷尬的。「因為一講出我是醫學生,病人很多就不太願意讓我看,但是自己確確實實真的不是醫生,也不能為病人做很多事情,所以會覺得很尷尬。」我就常常告訴他們一個我在美國的觀察:1975年我剛到美國開始接受明尼蘇達大學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訓練時,我發現美國的病人比較容易接納醫學生,但是我也同時發現美國的醫學生比起台灣的學生表現得更有自信。有一位醫學生對病人與家屬的自我介紹特別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為什麼會去注意這個學生怎樣自我介紹呢?這是因為在病房回診時,我注意到這個學生常會回答一些連住院醫師都不知道的病人的病史,我這才發現他的自我介紹非常有意思,他會這樣自我介紹:「我是這裡的醫學生,在這整個醫療團隊中,我是資格最嫩的,也最沒有用的,但是有一點我比他們都強,那就是我有的是時間!所以如果你們有什麼問題想告訴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可能他們沒有時間跟你談,那你就跟我談,我幫你整理,再幫你轉告他們。」就這樣子他與病人建立很好的關係。所以,我們要讓病人和家屬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才能跨過病人家屬與醫學生的鴻溝,而獲得他們的信任。 「將心比心」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們還年輕,你們都很健康,很多病人的病痛你們真的連想像都想像不到,所以很多時候你們無法對病人的感覺產生共鳴,所以你要設法去假想自己是他的話,你會怎麼想,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empathy)。 兩年前有位陽明的醫學生,住院醫師要敎他如何為病人插胃管,沒想到他卻要求住院醫師先在他身上插鼻胃管。住院醫生說我們從來沒有一位醫學生做過這種要求,但這位醫學生堅持說如果他自己不知道病人的感受,他就不想學這種技術,結果住院醫師只好硬著頭皮為他插了鼻胃管,而他也接著成功地在病人身上插了鼻胃管。聽了這個故事以後,我擔心會不會是這位住院醫師在整這個學弟,所以我特地邀請這個學生吃午飯,與他談了一個小時,他坦誠地告訴我他為什麼這樣做,我才有機會瞭解背後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他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學生。我覺得去了解病人的感受是做一個好醫生一定要學會做到的,同時我們也不要以為病人一定要有「疼痛」(pain) 才是「受苦」(suffer),事實上,很多沒有疼痛在身的病人卻是受苦最深的。我覺得最好的醫生就是要能夠有「敏感度」去覺察病人的感受。我同時要特別提出的是,當一個病人在醫學上已經沒有什麼有效治療的時候,醫學生常會覺得很難受,坐立不安,但是千萬不要忘記,我們行醫途中一定會碰到治不好的病,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我們可以關懷病人的地方,有很多很多這類的故事,你在學醫的路上會慢慢領會到的。照顧生命末期的病人,事實上有可能帶給學生很大的壓力,但也是最能學習到醫療服務的真諦。當我讀到胡永信同學寫的文章,充分地感受到他的無奈,也使我想到與他分享Dr. Eric Cassell的名著“Nature of Suffering and the Goals of Medicine”《痛苦的本質與醫學的目標》 所說的照顧病人的要訣。他說,「醫生或醫療團隊,應該設定三個目標,使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顧,第一點是你所有的診斷治療都要以病人為考量,而不是用疾病為出發點。第二點要盡量讓病人的功能恢復到最好的程度,而不是只在乎病人的生命延長多久。第三,要盡量減少病人與家屬的痛苦,希望大家記住這要包括家屬的痛苦。」 剛才邱院長提到「要學會應付失敗」,記得我大兒子十幾年前在史丹佛大學畢業時,他們學校Phi Beta Kapa同學會邀請一位紐約百老匯出名的劇作家,David Henry Hwang(黃哲倫)來與畢業生談他的經驗。他說,「當年史丹佛大學在我畢業時沒有讓我準備如何去面對失敗,我們當時都以為走出校門以後,將會一路順風,飛黃騰達,所以當我第一次失敗時,覺得非常難以接受。」他接著對這些即將步出校門的學弟妹們說了一段話發人深省的話,「當你成功時你聽到的是一大堆掌聲,所以你聽不到自己的心聲,但當你失敗時你很寂寞,你卻能聽到你自己心裡頭的話,也才有機會加深對自己的瞭解。」同學們,我衷心地希望你們能在失敗的時候記住這句話,而能好好重新振作整裝再發。 Nancy Angoff是美國是一位從事醫學教育的臨床醫師,她寫過一篇題名為 “Crying in the Curriculum” 「學醫路上的淚水」的文章(JAMA 2001; 286:1017-1018), 她問過182名學生,在三年級(等同於是我們的五年級)學期結束時,有多少人哭過? 結果133位學生回答這一年內至少哭過一次,30位差一點哭出來,只有19位一年內從來都沒有哭過。換句話說,大部分的醫學生都哭過,但她說,哭有兩種,一種是「好的哭」(“good cry”),因為感動而哭,因為同情病人而哭,這時做老師的應該對「好的哭」的同學即時給予支持,不要讓同學覺得是哭是弱者的表現而羞愧,應該要鼓勵他們,因為你能夠了解病人的感受,所以將來才會變成一個好醫師;但另一種哭是「壞的哭」(“bad cry”),是因為主治醫師罵得太兇,或排班或值班排得太不合理,受不了而哭,老師們對於這種「壞的哭」,就要自己反省以改善我們的教學環境。所以我奉勸各位,當你需要幫忙的時候絕對不要硬撐,老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學長們都是可以幫你的,一定要講出來。 我們在和信醫院每兩個星期會給同學們上一次「醫學人文」(medical humanities)的課,邀請同學們把他們遭遇到特別有感觸或需要幫忙的個案提出來討論。有一次有位同學告訴我,他有一位病人隔幾天就要出院,而安排下星期住院開始接受化療,但是這位病人偷偷告訴他,出院回家後她想要自殺,因為她覺得化療的結果不會好,副作用很可怕,而她又擔心家裡的經濟環境會因此被她拖垮。她特別交代這位同學,不能向任何人洩漏她的秘密。結果這位同學當晚擔心得睡不著覺,隔天跑來找我,我就鼓勵他將這個個案好好整理,在我們星期五的醫學人文課提出想要向大家請教的重點。結果同學們的集思廣益使大家獲益良多,而這位同學就利用當天的討論幫忙了他與這位病人溝通,而使病人回心轉意接受治療。所以我想,不愉快或是緊張的事情一定不要硬撐,一定要跟同學或跟老師討教。 我想,面對疾病、病人,最困難的恐怕是應付醫學上的不確定(Uncertainty in Medicine),我們在行醫過程中都會遭遇到一些沒有辦法預料的事,而碰到時,我們常會手足無措或是沒有辦法接受,尤其是當我們需要面對病人或家屬不滿時,這種無法預知的未來真是難以面對的考驗。在這裡我要特別引用「希伯克拉底的身影」(Hippocrates’Shadow)這本書的幾句話來與大家分享。作者Dr. David Newman 是一位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急診科醫師,他說,「在醫師的培育過程裡,我們的教育使醫師們都羞於承認『我不知道』,因為這種話象徵『弱點 (weakness)』與『無知 (ignorance)』。希伯克拉底對醫學的認知,並不以為醫學是絕對正確不容質疑的事實與數據的組合,也因此他從不假裝自己無所不知,但他有把握他確實瞭解他的病人。」 就臨床醫學教育的眼光來看,我認為「學生」、「病人」、「醫生」三者的互動關係應該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就是病人,因為學生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很多很多教科書上學不到的,特別是病人對病痛的感受;病人最好的老師是醫師,因為病人有問題都會問醫師;醫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這四十幾年來,我從學生的問話學到最多。記得以前在病房回診時,學生一句話問倒我,我會覺得很尷尬,現在我覺得我的臉皮越來越厚,我就是這樣學過來的。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可以跟病人好好地溝通,跟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而且從病人身上學到真正的醫學,同時我也希望你們有問題時,就問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因為這也是你們幫忙老師們學習的機會。 最後我想用兩位我心目中的醫界典範的話來結束這場演講。 第一位是Dr. Francis Moore,他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外科主任,在他任內促成人類腎臟移植的成功。在他的自傳 “A Miracle and a Privilege”裡,他講過這一句話,我非常非常喜歡,他說:「醫生可以用三種方式來幫忙苦難的人:話語,藥,與雙手」(”There are three ways by which one person, the physician, can help another person in distress: words, drugs and hands.”)但他特別聲明,這雙手不是我開刀所用的手,而是「能夠拍拍病人肩膀,說一聲:你好嗎? 」的手。我個人對他這句話的詮釋是這樣子:「話語」,一定要用病人聽得懂的話,包括要破除語言的隔閡,要用病人與家屬聽得懂的話來溝通、安慰;「藥」,不只是考慮治療的效果,也要考慮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雙手」,是能夠緊握病人,而讓他們覺得心安和關切的雙手。 另外一位典範是蘭大弼醫師 (Dr. David Landsborough IV)。他的父親蘭大 衛 醫師 (Dr. David Landsborough III)在1895年從英國到台灣把西方醫學介紹到台灣中部,成立了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醫師出生於台灣,講得一口流利的台灣話,在1980年年滿65歲時由彰化基督教醫院退休,回英國定居,我是在1996年由美國到英國倫敦進行教授進修時,才真正認識了這位我心目中的偶像。2004年他回台接受台南神學院頒給他榮譽學位,因為主辦單位邀請我在頒發學位時作一場演講介紹他,所以我先到彰化見他,談完話以後,我們一起走回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路上,有一位年輕人騎著腳踏車,看到蘭大弼醫師,就把腳踏車一丟跑過來,問說:「您是蘭醫生嗎?」蘭醫生嚇了一跳,因為他已經離開台灣20幾年,沒有想到在路上居然有人認出他,他說:「是啊!」,想不到,這個人緊握他的雙手,含著淚水講了幾句話,「我媽媽以前生病都是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給你看病,那時我們家裡窮,你都不和我們收錢,我們家人到現在都還在想念你。蘭大弼醫師聽了這個話以後,感動得淚眼盈眶,兩隻手一直抱著家屬的手,而家屬看著蘭大弼醫師的眼神也是充滿著感激的淚水,我就趕快拿照相機把這個畫面拍下來,因為這是最美最美的醫病關係。我希望大家也能夠有一天,也會有病人二十幾年沒有見面還會認出你來,而且還會告訴你他們家人對你的感念,這樣的一個典範,對我的影響非常非常大,我非常景仰他。蘭大弼醫師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我常常在不同的場合引述: 「醫生最大的弱點,就是知識份子的傲氣。」我希望今天大家記住這句話,不管你多成功,你都不能驕傲,一旦驕傲,你就開始失去對別人的感受的敏感度,你就不可能做一個真正的良醫。 我常在想,為什麼醫生受人尊敬? 是因為你的醫術能夠讓他減輕病痛嗎? 其實並不只如此,這是因為你的敬業精神,任勞任怨,仁心奉獻,這樣人家才會尊敬你。也因此你們今天穿上這身白袍,並沒有理由就因此要求人家要尊敬你,我要奉勸諸位,你要用你自己的努力,去挣得人家對你的尊敬,希望大家記得這句話,那就是 “Respect has to be earned”。 恭喜各位白袍加身,我殷切地希望你們能夠做到:「對工作要認真謹慎,對待別人要謙虛真誠,而自己一定要懂得照顧身心健康愉快。」唯有如此,你才能做一位很好的醫生,幫忙社會。歡迎你們加入醫界這個大家庭,衷心的祝福各位永遠享受做醫生的福氣,謝謝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34a84302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