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会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在山顶洞人以后,经过一万多年的变迁,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进入到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他们像星星之火一样,散布在祖国大地,开发着辽阔的国土。最有代表性的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的图景,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晚期则已经出现了阶级。 与山顶洞人相比,这些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原始居民,取得了哪些成就?人类社会又有哪些进步呢? 在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镇,坐落着一座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它出土的文物曾经多次出国展览,震撼了整个世界。那么,这处遗址中都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让世人震惊呢? 1973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余姚县河姆渡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厚达4米的文化层中,河姆渡人的故事完好无损地堆积到了今天。尽管已经时隔7000年,可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种植着大量的水稻。那金黄色的稻谷,碧绿色的稻叶, 一如今天。如果把这里发掘的稻谷堆积换算成新鲜稻谷的话有12万公斤,差不多够500个人吃一年,这说明了河姆渡人栽培稻,较传说中的神农植稻早2000年。 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由于原始居民农业生产水平仍很低下,使用鱼叉、鱼钩捕鱼和使用弓箭射猎,依然是河姆渡谋生的重要方式。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现在常见的猪、狗、马、牛、羊、鸡,也成为河姆渡人的家禽家畜。 河姆渡人还创造了令人吃惊的艺术品,大海和海中戏浪的海鸟,飞进了他们的世界。他们喜欢飞鸟,崇拜太阳。这件象牙雕非常精美,在光芒四射的太阳两旁,各有一只昂首相望的鸟,也许中华民族最初的凤凰,就是从这里一飞冲天的。河姆渡人的陶塑制作较古朴粗糙,有模仿日常生活用具随意捏塑的玩具,有仿制独木舟的陶舟,有陶猪、陶羊、陶狗、陶塑鱼、陶塑人头像等。 由于江南水乡之地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河姆渡人居住在高出地面的木头房子里。这是一种像鸟巢一样的干栏式建筑,在木桩上架设龙骨以承托楼板,上面再立柱、架梁、盖顶,就成了干栏式房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防水防潮,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在建筑房屋的过程中,使用了非常先进的榫卯结构,以及具有很高工艺水准的地板拼合企口技术。榫卯结构和楔口技术是中国木构建筑最基本的要素,一直沿用到今天,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建筑技巧,是河姆渡人在没有金属的石器时代发明的。河姆渡人还在低洼地方开挖水井,保证自己的生活用水,制造独木舟和船桨,开展水上活动。 河姆渡人在此处生存了1700年之后,突然消失不见了,仿佛一夜之间,他们的灵魂与肉体都融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他们去了哪里?难道真的像鸟儿一样永远地飞走了? 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一样,当时的黄河流域也有早期的古人类繁衍生息,与河姆渡人相比,同时代的“北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国传统的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952年,在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半坡遗址。它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形象地再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古人类生活。那么,当时的半坡人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呢? 在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半坡遗址出土了两个装有种子的小陶罐,这是半坡人保存的种子。陶罐里面装着粮食种子,经鉴定后得知,粮食为粟,这一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粟是从狗尾巴草进化来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狗尾巴草的生长规律,于是采集草籽进行培育,这就是粟。直到现在,粟仍是北方居民主要的粮食之一。 半坡人培育的粟和河姆渡人培育的水稻,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它们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那么,在农业生产中,半坡人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呢?所有的生产工具都是骨制或石制的。石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半坡人当时仍使用少量的打制石器,但磨制石器占绝大多数,说明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他们用石铲翻地,用石刀收割,最后在石杵上加工脱粒。 这把磨光钻孔的石斧,是最典型的磨制石器之一,石斧制作规整,孔的位置上下适中,左右对称,安上木柄后,是一件非常得心应手的工具,它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狩猎在半坡人的生产活动中,仅次于农业生产。半坡原始居民用弓箭射猎鸟兽,猎物的增加使驯养成为可能,猪、狗、马、牛、羊、鸡,“六畜兴旺”起来,捕鱼生产处于第三位。 这枚鱼钩制作得非常精巧,它是用骨头角料磨制而成,上面带一个倒刺,这样钩上的鱼很难逃脱。它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极富有才智的创造,从此以后几千年鱼钩的形状再未改变过。虽然它是骨制的,但大小、形状、作用以及精美程度完全可与今天的钢制鱼钩相媲美。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陶器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半坡人的陶器种类繁多,器型多样,仍以原始的手工制作为主。基本方法是泥条盘筑法,即先将陶泥和好,用手搓成泥条,由下往上按不同器型一圈圈盘绕而成,晾干后入窑烧成。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是半坡遗址的灵魂。可是,这样的组合和构图,是否表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让我们颇费思量。是半坡人祈求捕到鱼?是他们的氏族首领真的梦见过鱼?还是把鱼当做崇拜对象?或者是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记录?这给几千年后的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它究竟代表什么含义?半坡人为什么要把鱼和人组合在一起呢?今天,关于人面鱼纹饰的真实涵义已有30多种猜测。然而,它到底代表了什么,至今还是学术界的一大未解之谜。 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并不适合人们的生活生产。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修筑了“防御工事”。现在半坡遗址仍可以看到一条长300多米,深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其作用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它仿佛把半坡人装进了一个最安全的城堡。 在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的定居地被称为聚落,在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时期,男子主要从事渔猎,有限的猎物不能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妇女管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采集,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妇女还承担管理住所,抚育子女,制陶和纺织等劳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c431fc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