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在自然存在和经过先辈改造了的环境中,这是一种能够清晰感觉到的现实环境。现在,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来自全球四海的各种媒介信息,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以亲身感受的现实环境的另一种环境中。这种环境不是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事件或人、物、直接听到的观点本身,而是关于它们的复制符号或摹写。它是与现实环境并存的拷贝世界或象征世界。’但是,由于现代传媒及时迅速、无所不传、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使得依赖传媒往往可以满足我们了解更多信息的需求。人们便心甘情愿地将传媒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自身行为的重要参照体系。“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便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 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最早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的代表性人物是李普曼,其后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更广范围的阐释和论述。 一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说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较早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这一特殊信息环境。他在《舆论学》中指出:现代报刊等新闻媒体乃是人们接触超越视野以外环境的主要工具,媒体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这样,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媒体所提示的“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的反应,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传播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同时,李普曼还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在社会生活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 李普曼不但指出了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替代客观环境的现实,而且指出这种替代的结果除了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外,也会影响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无形中涂抹上信息化的色彩。 二 藤竹晓关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论述 日本的传播学者藤竹晓在1968年就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并且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最初并不见得能被重视或普及,可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会发展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流行现象。藤竹晓曾经写道:„„人,是环境的主体,应当靠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环境。但现状却是,人只能依赖于信息环境及其赋予的定义而生存。在这样的现代环境的结构下,有时人就会被信息环境、虚拟环境所欺骗。 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并明确指出:人们依赖信息环境但却无从辨认其真伪,因此信息环境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可能误导甚至欺骗人类。 三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影响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与其说是传播的内容,不如说是传播媒介本身。由以上各位专家关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的理论性探讨及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我们有理由确认,“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已经真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信息环境能够多角度广范围地囊括或反映庞杂的现实环境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2、由于人们往往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行动,人们将信息环境很多时候当成现实环境本身来看待,使得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 3、由于人们是根据信息环境来认识环境和采取适应环境的行动,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即现实环境的信息化趋向。 下面,我们将通过实证分析与挖掘社会现象来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二、实证反映与分析 一 媒介化生存的现实 目前,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通的一种生活工具。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拥有电视和电话,3/4强的家庭拥有录像设备,一半以上的家庭与电缆相连,约l/3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媒介的拥有数量也已基本普及并呈明显的增长势头。 大量拥有大众传媒的同时积极接触大众传媒,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几乎把日常生活中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98%的美国家庭有电视机,这些电视机平均每天有7个小时处于开机状态;美国成年人中有75%的人要看报,大约每天花费30分钟的时间;美国99%的家庭和90%的汽车上有收音机,每天用于收听广播的时间约有1亿5000万小时;加上用在杂志、书籍和电影上的时间,美国人每天花在大众媒介上的时间数量之大,是很明显的。 广泛接触媒介并非美国的特殊现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接触大众传媒都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日平均媒介接触时间的调查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日本人每天的媒介接触时间为4.4小时,中国人为3.7小时,这只是直接接触五大传统传媒的时间,还不包括人们观看电影和录像、听唱片等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时间,也不包括通过互联网接触大众媒介的时间。 我们不难发现,频繁接触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外,人们用了几乎一半的余暇时间来接触大众媒介,大众媒介已经充斥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可见,现实中人们已将大众传媒所建构的信息环境当作自己了解现实、寻求帮助、丰富知识和休闲娱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渠道。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现实环境的角色与功能,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 二 媒介塑造更现实的“地球村” 现代传媒除了拓展传播内容、提供更多资讯外,也积极挤身于全球化的公共信息空间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媒介包容外界环境的潜力。 现实中,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也积极搭借网络优势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据统计,截至1999年3月,我国内地共有20个省市的200家报刊创办了网络版。与此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公司开始把自己的节目送上互联网。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传输范围,使受众日益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另据国际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到1996年底,互联网就已经连接了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当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方式与结构,多种媒体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印刷媒体、电脑网络 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越来越明显,信息的穿透力也越来越强。这预示着国际传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个潮流已不可逆转。 可见,新媒体和旧媒体纷纷进入公共的全球化资讯平台中,这便从事实上有效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壁垒,其所创造的信息流通方式正在将我们融入一个环球性的大舞台。 在这一信息网络中,人们不仅可以自由地分享他人的知识和资源,而且还可以在这一环境中顺利的进行各种形式的人际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信息环境还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实际的工作生活。如在家庭中,电视机将变成网络终端电脑,再加上电话机,通过联网就可以享受电子邮件、电子付款、特别新闻节目、统计资料检索、居家购物、视频点播、可视会议等服务。网上大学、网上图书馆、网上会诊等都已成为现实。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现代媒介正在营造更真实的信息“地球村”。 一方面,媒介已冲破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界限进入全球性的信息大舞台,另一方面,这个大舞台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丰富的无限多信息,还能切实帮助人们的实际生活与工作。因此,现代媒介所建构的信息环境模拟现实的能力不断增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向也日益明显。 三 媒介话语的泛影响力 现代媒介创造出“地球村”式的信息环境就实质而言只是一种使用信息的方式,本身并不能影响人的认知结构。但是,当媒介以一种自己所认为的姿态站出来说话、表态时,媒介已不单纯是一种负载信息的形式或工具。 当“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全世界的各大媒体铺天盖地地进行报道,一时成为全球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世界杯的现场报道总是牵引着全球的目光为此激动和狂热;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超级绯闻也甚至一时掩盖了遥远的中国人日常最关心的琐事而被议论纷纷。现代传媒的高度延展性与及时性使得媒介话语的影响力与辐射面也在不断扩展,媒介的内容不但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甚至可以左右我们生活中每天的中心议题与思考内容。 可见,媒介话语之所以能够形成类似权力的东西影响甚至操纵人们,关键在于媒介话语建构现实的逼真性与优先权。 四 媒介技术的隐性权力 人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很大程度地依赖信息环境,使得“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日益明显,其中相当部分成就要得益于技术。 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复制和广泛传播如今已不费吹灰之力,从而使得信息环境对现实环境的复制功能更强。正如克楼克Arthur Kroker 与库克Pard Cook 这两位加拿大社会学家在研究电视时所言:“„„非常之真实。电视就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现代而是‘后现代’文化、社会和经济„„这样的后现代社会,特色是科技以洋洋自得之精神呈现动态发展之势。”现代传媒技术无形中已经将人与“传媒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众传媒在本质上只是附属于人的物,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按常理它只是一种实施权力的资源,不能实施权力更不可能成为一个权力的主体。但问题恰恰就在于,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大众传媒在开拓人类生存空间时,因为超越了人类的身体技能而保持了它对另一种权力资源——信息的垄断式占有。传媒的运作也便逐渐具有某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印刷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必须以文字和图片对现实的抽象、剥离为前提;依靠声音的传播则把世界限制在有声语言和音响效果的框架内;电视把世界压缩在平面上,而且还是经过镜头挑选的局部世界。 这就是说,即使不考虑传播者的主观选择和对信息的过滤过程,“传媒为人们所提供的,也只是被技术简化、变形和扭曲的世界,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差甚远的影像世界。地球仪并不等于地球,真实的影像也不等于真实本身。””但现代传媒却以它独特的技术优势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广、更快的信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传媒所营造的信息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同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模糊隐藏了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使得“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具有更大的可能与现实性。 从以上实例的描述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人们广泛接触大众媒介,其所建构的信息环境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外在环境的主要渠道;现代媒介除了为人们提供信息外,还可以代替现实环境帮助人们的日常事务,使得媒介“地球村”的现实功能更强。信息环境越来越具有环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媒介话语和媒介技术很强的拟真性与包容性以及对信息的垄断式占有,使得媒介信息又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内容和认知行为,进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现实环境也越来越具有信息化的色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ddc9e19d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