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王羲之手札 作者:石怀佐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7年第04期 小五:“上次我听了王羲之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就找来了王羲之的作品欣赏,为什么王羲之的作品都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啊?” 爸爸:“哦,那都是王羲之手札作品。” “手札?是什么意思?”小五不解地问。 爸爸说:“手札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书信,我们还可以称它为书札、信札、尺牍等。其实都是亲笔信的意思。” 小五问:“为什么王羲之这么厉害的书法家,留到现在的作品就是这么几个字的书信内容啊?” 爸爸解释道:“王羲之生活在晋代,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了,他的作品很多都毁于战火。就连现在留下来的王羲之手札也没有一件是真迹。这些作品大多是唐代的人双钩廓填出来的,虽然有些遗憾,但已经很珍贵了。今天就专门给你讲讲王羲之的手札作品吧,让你也开开眼界。”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用笔细腻,结体变化万千,他把汉魏时期质朴浑厚的书法风格转变为崇尚精致细腻。《兰亭序》中流畅遒美的书风让人心旷神怡,而更能体现他日常书写风格的还是留存的手札,这些手札有的是行书,多数为草书作品。可以说从王羲之开始,书法家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开始注重笔法的精致与情趣了。书法家们开始通过每一笔的技法、每一字的结构来表现书法的美。王羲之至今留存的手札摹本主要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频有哀祸帖》《丧乱帖》《远宦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等。 我们就以其中《得示帖》为例,对王羲之手札书法进行简单的概括分析。 现存《得示帖》为唐人摹本,共四行32字,与《丧乱帖》《二谢帖》装裱在一起。《得示帖》在唐代经遣唐使传入日本,在日本辗转流传1300多年,被视为国宝。在中国书法界,对它的了解是从1892年开始的,晚清书法家杨守敬将其摹刻到了《邻苏园帖》中。更广为人知那已经是1934年以后了,算下来为中国人所熟知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从作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字形大小参差变化 在草书《得示帖》中,书写的大小变化是非常鲜明的,草书作品中大与小的反差越大,就越能够体现节奏感。如:“足、下”这两个字书写较小,但是经过连带以后形成字组,又与全文整体和谐。就单个字来讲与“雾”字比较后就能看到明显的差距。在草书作品中,往往要善于夸张变化,将笔画少的字写得收紧很多,笔画多的字要更加开张放大。如果写草书,每个字的大小完全一样,就是古人所说的“状如算子”了。 二、墨色浓淡相生 《得示帖》虽然是唐人的摹本,不是真迹原作,但唐代人在进行双钩廓填时也忠实于原作的墨色变化,从整幅作品来看,墨色浑厚有神,其间一笔连带书写的内容更能体现墨色的变化。随着书写的进行,墨色呈现出起笔时的浓重,到末笔的干渴变化。 三、结体有欹有正 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快,书写时不会像楷书那样端正稳当。为使整幅作品端庄整齐,不至于歪七扭八,王羲之在书写时不断进行变化组合,如 “散”字左部紧凑高挑略显倾斜,通过右部的变化对左部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整个字又归于平正。再者如“乃行”这一字组,“乃”字撇画向左下伸展,与右边部分并不平齐,王羲之通过与“行”字进行连带,把本来要倾倒的“乃”字支撑了起来。草书的书写不能仅仅是看一个字的平稳,多数时候要将几个字分成字组进行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仅仅四行字的《得示帖》,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变化,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除了他本身书写的用笔技巧外,也与他的作品中无处不在的节奏韵律有关。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就对如何欣赏草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我们还能感受到王羲之的草书如同美妙的乐曲,有轻重缓急,有浓墨重彩。书法艺术的节奏变化,跟音乐、诗歌、舞蹈都相融相通,欣赏这样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284bf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