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05-04 10:24: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邵信儒,孙海涛,姜瑞平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8



邵信儒 孙海涛 姜瑞平

(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通化师范学院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0

摘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文章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考核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训练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务地方;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2-0200-02

收稿日期:2016-06-1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4393);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邵信儒(1981-),女,吉林辽源人,通化师范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天然产物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孙海涛(1981-),男,汉族,吉林省辽源市人,博士,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食品新资源开发及功能性。姜瑞平(1982-),女,汉族,吉林省东丰县人,硕士,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分析与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高校片面追求招生数量、办学层次、学科结构等指标,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是单纯考虑高校自身的利益,没有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缺少有效的联系与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脉络,难以形成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理、工、农等多学科交叉综合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与培养符合我国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亿万国民健康的重大问题。由于食品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导致了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极大差异[23]。近年来,一方面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又严重缺乏应用技术型人才,究其原因是学术教育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4]。通化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大学,为相关企业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之一,其办学宗旨就是依托长白山区特有的资源优势及服务通化葡萄酒城而开展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满足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根据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出发,突出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吉林省教育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的支持下,根据食品行业需求,进一步优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践,与“通化万通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通化通天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特色,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实现知识体系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

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紧密围绕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结合,改革完善特色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为实现这一目标,在确保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专业课程的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实训学时,增加“长白山野生食用植物资源概论”、“食品与饮食文化”等特色课程,开启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讲解“酒类工艺学”、“食品感官评定”、“企业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市场营销”、“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避免理论脱离实践,使所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符,建立起“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实践能力,将课程实验、校内基地实训、企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技能强化训练等贯穿于大学四年教学的始终,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水平[56]。近年来,除了购置了较为先进的分析检测仪器外,还建成葡萄酒生产线和饮料生产线,使学生在校的实践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符。同时,学校与周边多家食品企业签订了实践基地,例如学生可以利用见习的机会深入葡萄酒生产企业,从原料采摘到葡萄酒酿制全过程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学生还可以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进人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不仅使企业能较全面考

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学生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了解了公司的运营情况和管理方式。

四、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考试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催生了考前划重点、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多数闭卷考试的答案是唯一的,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要改变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用的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法。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产品设计、技能测试、演讲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实现多证书毕业制度

鉴于国家已经将化学检验工种纳入就业准入范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并行的“多证制”,并将职业证书的考取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后,直接考取与之对应的一种或多种与食品生产、研发、检验、质量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使毕业生在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证书。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着“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全方位、分层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选送毕业后一直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挂职锻炼、顶岗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打造高素质、硬专业的教师队伍。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实践中累积经验,不断完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四海,程倩.服务地方:地方本科院校的理性回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52-56.

[2]明建,曾凯芳.基于产学研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190-194.

[3]项雷文,陈文韬,钟剑霞,等.基于过程质量控制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44):81-83.

[4]雷颂,王伯华,贺江,等.转型发展期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

5):265-266.

[5]邱朝坤,范露,张家年.独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417):133-134.

[6]牛广财,杨宏志,王宪青,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食品与机械,20135):270-272.

(责任编辑:赵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b0eb973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