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第四季观后感800字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满怀无限感慨,我们越过2020年的激流险滩,抵达2021。回首这极不平凡的一年,“英雄精神”是神州大地的鲜明底色。 1月2日晚八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如约而至,这一季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延续“和诗以歌”的原创模式,追溯千年历史,回顾百年历程,聚焦不同时代中的中国英雄、民族精神,唱响了庆祝建党百年的第一声“英雄赞歌”。 捕捉细节,感悟英雄背后的侠骨柔情 在第一期节目中,给人以至深感动的,无疑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 对这样一对特殊的革命伉俪,《经典咏流传》并没有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专门探访了杨开慧烈士纪念馆、朗读了杨开慧分别写给毛泽东和杨开明的家书,并展示了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手书。通过回到历史现场、呈现历史物证,更加立体地表现出了英雄人物背后的侠骨柔情、人性温度。 其中有几个细节,格外令人动容。杨开慧在牺牲前的最后几年间,坚持给毛泽东写家书,但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这些信一封都没有寄出。直到1982年,杨开慧已经牺牲了52年,毛泽东已经离世了6年,人们在修葺杨开慧故居之时,才在她卧室墙壁的泥砖缝中,发现这些被封存的书信。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当谭维维在读这些信的时候,场上的所有人眼睛全部湿润了。书信里虽并没有太多的宏大叙事,但一字一句皆是血泪。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杨开慧的柔情似水,也让我们见证了她与毛泽东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情。 而撒贝宁朗读的杨开慧写给堂弟杨开明的“托孤信”,更是让人感受到杨开慧作为一个女革命家的坚韧,与作为一位母亲的柔软。她在信里说:“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厉害。”我们会时常记起英雄的光辉事迹,却容易忘了,他们也是如你我一般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对爱人的眷恋、对母亲的愧疚、对儿女的不舍,源自天性;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之常情,也更凸显出革命者的无私与伟大。 《经典咏流传》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细节背后的精神实质,通过扎实的考证和艺术化的创作展现出英雄人物复杂的情感,不仅有助于引导观众走进人物丰盈的内心世界,更丰富和升华了英雄精神的内涵。 1 回望战火,以英雄精神浸润时代人心 这一期《经典咏流传》让很多观众记住了一个年轻人的名字——陈辉,以及他的诗集《十月的歌》。 “我高歌/祖国呵/在埋着我的骨骼的黄土堆上/也将有爱情的花儿生长”在节目播出以前,陈辉与他的这首《为祖国而歌》,并不被人所熟知。 陈辉,一位仅仅活了25岁的青年战士,一位写下了一万多行诗的爱国诗人,一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民族英雄。他17岁入党,18岁奔赴延安,19岁做战地记者。他以笔为枪,投身抗战一线,创作了大量激情澎湃的爱国诗篇。1945年2月8日,由于叛徒告密,陈辉被日伪军围困在韩村的老百姓家里。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敌人情急之下点燃了屋子。陈辉的衣服烧着了,头发眉毛烧着了,但依然同敌人殊死搏斗。最后,他英勇地走出屋子,向敌人喝道:“你们来吧!”于是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当听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们很难不被深深震撼。25岁,人生恰如朝阳,而陈辉已将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献给了脚下的土地。主持人撒贝宁现场朗读了《十月的歌》里对陈辉的一段描述:“这个年轻人,个子不高,身体有点瘦弱,但性格活泼、健壮,无忧无虑,爱说爱笑。”这段话如此平常而富有亲切感,仿佛陈辉就是你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但越是亲近,便越觉沉重。百年来,正是无数陈辉这样的革命者用生命的接力,为我们开辟出了一个新中国、新征程。 “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主义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鲜明特征。据了解,从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间的斗争中,壮烈牺牲、有名可查的共产党人有370多万人,这还不包括那些现在无从查考的长眠在无名烈士墓里面的无名烈士们。 正如康震教授所言:“不是所有英雄的诗篇都一定家喻户晓,英雄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的那个普通人,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敢于献身的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兄弟姐妹。”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能更深刻地领悟到《经典咏流传》本季为何以“致敬英雄”为主题。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而英雄是历史长河中最闪亮的精神坐标。用一首诗还原一个时代的声音,用一首歌去展示一组英雄的群像,我们将擦亮历史深处的点点灯火,照亮当代人的前行之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这样的“继往开来”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打磨经典,把英雄的诗唱给你听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3433e78a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