毐,汉语三级字, 读作ǎi,指男子品行 品行不端正的人,多见于人名。 词语:嫪毐 lào ǎi 人名。(?∼西元前238) 战国时秦人,吕不韦门下的舍人,后以宦官身分入宫,与太后私通,始皇九年被诛,并夷三族。 出处:事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后称善淫者为「嫪毐」。 原文:《史记•吕不韦列传》【卷十二】【毋部】毐 人无行也。从士从毋。贾侍中说:秦始皇母与 嫪毐淫,坐诛,故世骂淫曰嫪毐。读若娭。遏在切。 士之无行者。各本作人无行也。今依颜氏五行志注所引正。士之无行者,故其字从士毋。古多叚毋为有无字。毋卽无。娄之训空也,亦从毋会意。毐之本义如此。非为嫪毐造此字也。 从士毋。会意。贾侍中说。按此四字当上属读之。今人下属读之。非也。秦始皇母与嫪毐婬。 使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伏狐》:「昔余乡某生者,素有嫪毐之目,自言生平末得一快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05317864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