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文化征文 剑,轻盈美观,携带方便,既可作武器,又可作佩饰,因而曾长期受到古人的雅爱。流风所及,代代相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周秦汉唐时代,社会上下佩剑之风秾盛,留下了大量关于佩剑的诗文和典故,也造就了古代社会独具特色的剑文化。 剑首先是古代贵族阶级的随身佩带之物,是其装束的组成部分,也是其高贵身份的象征。 春秋时期,老子就曾对贵族阶级的穿着作过如此描述:“服文采,带利剑。”战国时期,李斯也曾如此描述过秦王的“派头”:“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所以,在贵族阶级华丽的服装外,剑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佩饰,例如楚大夫屈原在贬谪流放中,还念念不忘给理想中的自己佩带绮丽的长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美丽机智的采桑女秦罗敷在奚落无耻的使君、描述虚构的“夫君”威仪时,还特意为其夫佩上一把贵重的宝剑:“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唐代百官上朝时,朝堂上更是一派剑佩铿锵的景象:“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等等。 《左传·鲁宣公十四年》“宋及楚人平”故事中更有一段涉及楚王佩剑的精彩描写,令人玩味不尽:“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是说楚王获悉楚使被宋国杀了,勃然大怒,来不及穿鞋、佩剑,就冲向门外,急欲发兵讨宋,随从们只好从后面紧紧追赶,在室外给他穿上鞋佩上剑。 后来,下层社会也被允许佩剑,所以平民百姓佩剑者也大有人在,有的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典故。 如战国时寄居孟尝君门下、后来为主人营造“狡兔三窟”的寒士冯谖,有弹剑而歌的滑稽故事:“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楚汉战争中叱咤风云的大将韩信,早年贫寒卑微,有带剑忍胯下之辱的心酸往事:“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秦末大乱,沛县亭长出身的下层小吏刘邦顺应时局,“剑斩白蛇”,投入反秦大潮,其后“持三尺剑取天下”;盛唐时代,年轻自负、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远方寻梦;《吕氏春秋》中那个“刻舟求剑”的故事,更是众所周知,令人发笑又发人深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透过丰富多彩的古文典故,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绵延持久的佩剑之风,可以领略古代社会独具特色的剑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08d626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