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关羽之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关《三国演义》的了解,以及在参考其他论文,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关羽的“义”这一方面提出其在该方面的表现,并对此加以分析,对关羽义的表现。 关键词:关羽 义 忠义 大义 简介:关羽(约公元160年-219年),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义之所在: 一 国家大义 乱世出英豪 关羽生于朝廷渐衰百姓日苦,又逢黄巾大起义的乱世之中,他有一身好武艺,是三国演义中仅次于吕布的第二条好汉。他深明国家大义见招军就要去投。刘关张三人初逢之时关羽就说:“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他投军的目的是为了破贼;这显然是一种以身报国的行为可见他的国家意识还是很浓的,已把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誓词里写道:今结义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些话正是他破贼报国思想的剖白。 二 忠义 关羽的”义”还表现为他对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在他身上忠与义成为一体了。(二十四回)中写曹操欲收降关羽,郭嘉曰:“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但关羽到底还是降了这怎么叫忠义呢?小说写张辽土山劝降时举出关羽三罪非义后,又提出降曹的三种好处。即一者可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誓,三者可留有用之身(二十五回),这使关羽恍然大悟遂作出变通的降汉不降曹的决定,可见其降是有条件的实质上还是忠于刘备的。这就表现了他的忠义在曹营中关羽把曹操所送的新袍穿于旧袍之下,说:“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二十五回)这同样表现了他对刘备的忠义。 三 侠义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文字写到关羽“亡于涿郡”,语焉不详。《坚瓠集》中的《关西故事》对他“亡于涿郡”的原因有这样的补充:“蒲州解梁县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束,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月甚明,启窗越出,闲步园中。墙东有女子啼哭甚悲,兼有老人相向哭声,怪而排墙问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矣,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伊,反受叱骂,以此相泣。’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伊并其舅而逃。”关羽这种疾恶如仇的举动,够得上“侠义”二字了。 四 仁义 我们素将“义”与“仁”合在一起,称为仁义。仁不仅有亲亲,孝悌等基于血缘关系的道德情感,亦有立于人性之善而产生的爱人、泛爱众的情感。信、恭、宽、都是仁的特性。 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关羽不像张飞,动不动就鞭打士卒,他对士兵很好,《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写程昱说:“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道出了关羽的不忍下之心,他这种不忍下的宽厚义举,即使对于敌手也能表现出来,比如放曹一事,关羽看曹操狼狈不堪,低三下四求情于己,诸军亦惶惶而垂泪,就一发心中不忍将曹操放了。又如五十三回写关羽取长沙,关黄对刀只因黄忠马前失蹄,关羽不忍杀他,义而释之。关羽的这些举措连对手都赞佩称义。 关羽的一生,充斥着“义”,在他对人,对国,都是保持着人生的准则,在历代关羽被称为“武圣”,不仅是因为其的武艺,更多的是因为他一生的义所给予别人的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忼烈 文学和历史中的关羽;社会科学战线 , Social Sscience Front Bimonthly, 1993年 01期 [2] 夏炜立 浅析关羽的“义”;科教文汇(下半月) , 2006年 12期 [3] 王锋旗 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演变的研究;学位论文;2008 [4] 王艳玲 浅谈关羽的“义”;天中学刊, Jourmal of Tianzhong , 2001年03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8eb3dad15abe23482f4d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