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线鞋子织法

时间:2023-01-24 04:04: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線鞋子(針兩根,兩種顏色毛線各一兩,如玫紅配深藍,棕色配深藍色)

1. 開頭:用手大拇指和食指將線繞一圈,線在手背上,線頭交叉在手心方向,左手將

針朝虎口方向(即線圈處)穿過,重複動作,直到左針上有35針(起頭的針數決定鞋幫的高低,針數越大鞋幫約高,還需根據針長度進行斟酌)

2. 右手上的空針插入最後起的那頭的第一針,繞線一週,針帶線穿出。重複直到所有

針都移至右針,一個來回打完一排。第二排绕线用另一种颜色,打一个来回,再换原先的颜色,重複20次(切记重复的时候,回来的第一针不打,勾至右针即可,且有线头那端首针要松,无线头那端首针永远要紧),打完21排后進行下一步 3. 添針:前三針打法照舊,第4針綁頭處要添一針,將左針從下往上插入第四針綁頭

處,绕线一周,针带线往回穿出,此时第四针已经添好,第五针至最后照旧打。添针要打8排,之后执行下一步。

4. 前四针打法参照步骤3,打到左针剩余9针时,丢针不打,左右针换手,此时开始

往回打,打法照旧。切记:每一排加丢三针,9+3n.n为重复排数,n=0,1,2,3,4,5,..重复添针丢针的动作直到剩几针为止。

5. 打花前奏:先用不打花的那根线打一排(一个来回哦,不添也不丢针),用打花的那

根线先打8针正常针,第9针挑过去不打,第10针绕线两周,带线往回穿出(要重2针,即绕线两周的针数一共是3针)下一针挑至右针上不打,继续绕线两周打三针,直到剩下八针左右时,开始照旧打平针。

6. 打花:若是前面剩八针的话就照旧打完八针平针,左针下的线绕至右针上头,挑一

针不打,右针上的线绕至下头,将左针上三针线脱松挑至右针(原本两圈的线挑时挑一圈即可),将脱松的三针挑回左针上,右针由下至上勾一下,使三针平齐,三针做一针打(先是插针,绕线一周,带线往回穿出不脱针,绕线一周,插针,绕线一周后带线往回穿出脱针)下一针挑过来不打,重复三针做一针打的动作,直到剩余约八针正常打平针。打完一排重复步骤56直到7排花打完,再打一排正常针(花线颜色)

7. 收针:打三针平针(花线颜色起针),第四五做一针打(收针的意思),下一针继续

正常打直到长度与打花前倒数第二排(丢针的最后一排)平齐,丢针换手往回打。 8. 一直丢针丢到剩35后开始打21平针。

9. 收尾:挑第一针至右针上不打,下一针打正常针,此时右针上有两针,左针挑起右

针上的前一针(即右针上最先打的那一针)右针将后一针带出来放掉前一针,重复打一针再放一针动作直到收完。 上鞋底:

手指和指甲快斷了,感覺只有一個:好累! 鞋底要大于自己平时穿的号,大一号就差不多了~~

1. 將腳後跟處用一樣顏色的毛線縫合,縫合時,正面朝里(有花的那一面),跟縫衣服

一樣,要把衣服反過來縫。如下圖所示




2. 將縫合好的毛線上到鞋底,方向是鞋底下面開始拽,直到鞋底部毛線邊與鞋底上方

平齊,然後用毛線將邊與鞋底上的線邊縫合。

3. 剪鞋幫和鞋底,一般是有模板的,使用模板在買來的整片泡棉上畫好,然後剪下來,

用毛線將鞋跟接口縫合,線拉緊一點。鞋底根據買來的鞋底在泡棉上畫好模型,然後裁剪下來,跟鞋幫一起用毛線縫合。

4. 用粗點的棉線將泡棉和鞋底上的毛線邊縫合:縫合前先把泡棉的前腳和後跟固定

住,然後再縫合。

5. 泡棉固定至鞋底完成后,将毛线翻过来,然后开始缝合鞋帮,将毛线尽量拉长,要

长于鞋帮四厘米左右,然后用毛线将毛线帮边与泡棉鞋帮一起缝合,缝合时要有间隔,不然到时候鞋口太紧无法穿(深有体会,我是缝紧紧的然后又全拆了重新缝的



无鞋后跟拖鞋的简单织法(40-41平常鞋码----> 42-43的鞋底/鞋帮) 1. 第一行20针,A线,这行简称A1

2. 第二行21针,A线,这行简称A2 (每行倒数最后一针之前加一针,至达到拖鞋鞋帮宽度停加)

3. 第三行22针,B线,这行简称B1 (此行开始加入B线进行混织,先织两针A线,再织两针B线,如此交替。)

4. 第四行23针,B线,这行简称B2 (此行要注意露在正面的A/B线要挑回反面,这样美观一些)

5. 如此进行A1A2B1B2直到大概在总数在84(42-43的鞋底/鞋帮),进行的平均分配,即两侧的耳朵分别是28针,中间28针。先进行期中一个耳朵的编织,靠近脚踝的一侧每行收一针,直到剩余宽度可以包裹住鞋帮跟的宽度。之后同理进行另一耳朵的编织。中间的28针再织4-5行即可收头。

6. 配套鞋垫的织法:从脚后跟处开始织,起头16针,按照所买鞋垫的大小进行编织,超级简单,遇到要加针的部位要左右均匀加针,这样才能与鞋底一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eb973cb71fe910ef02df8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