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选择——论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

时间:2023-04-24 20:31: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与死的选择

——论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是一生颠沛流离,却忠心爱国,依然赴死的屈原。

“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遭遇了种种不幸,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司马迁。

就个人命运而言,屈原和司马迁有相似之处,两者都“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但就生与死的选择而言,则不能做简单比较,而断定谁的选择更有意义、有价值,硬要分出个高下来。他们对于生和死的选择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个人的定位追求不同。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认为这值得商榷,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如果屈原仅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未必一定要以死明志。诗人"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作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必须沉江,这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而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屈原所选择的是用死亡与世界的荒谬做决裂。这种选择建立在对现实环境无法改变的绝望上, 楚国已灭,他毕生所热爱的人民,所坚持的改革已经在战火的碾压之下烟消云散了。正如他所言的:“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社会已经不是他所期望的样子,哪里还有他容身之地呢?于是他以放弃生命求得自己心灵的安宁。他的这种选择是理性的,也是平静的。他死后在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反响也印证了他死的力量是何等的动人心魄。

而司马迁选择了用生对现实的不合理做出了控诉。如果说屈原面对死亡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那么在遭受极刑的情况下还是坚持活下去便是另一种永不屈服的勇气。司马迁未尝没有想到过死,但是他对死亡的认识与屈原不同,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在衡量了死与生孰重孰轻之后所作的决定,既然死不能改变不合理的现实,还不如用生命来与它作场较量。于是他选择了隐忍苟活以著史,以历史来匡扶正义、鞭挞黑暗。这是何等的豪迈与崇高的选择啊!他把对于自己的定位从朝臣转为史学家了。而作为一个史学家的使命与信念激励着他活下去。事实也证明,司马迁的选择产生了巨大意义,一部《史记》让他的生命真的获得了“重于泰山”的不朽和光辉。

屈原与司马迁对于自己的定位,一个是改革失败的政治家,一个是从历史中寻求正义的史学家。所以,屈原选择赴死,以死明志,义无反顾,留下万古悲风;司马迁选择偷生,忍辱发愤,著成《史记》,终成千古绝唱。这两位伟大的先贤为了民族的兴盛而做出的的崇高选择,又怎有高下之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34cd92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