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定义及类型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关注的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属于狭义的社会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不单是一个学习基本生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主流价值观念、规范好自己的社会行为、扮演好社会角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这种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社会学家的广泛认可。教材以此研究为基础,参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社会学教材,对社会化作了界定,兼顾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和人终身发展的现实。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个体社会化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 社会化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基本社会化;有的则不一定人人都会经历,比如再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即婴儿期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这一时期,对个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能够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的期望和要求。 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例如,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大量的社会实践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如为迎接工作中的新挑战而进行的继续教育等。 1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规范的社会化。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知识更新频率变快,一些老年人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如果不想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来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例如,对罪犯的强迫教育,移民到新的国家要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等等,都属于再社会化。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089ad0c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