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的下一句是什么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那么,这句话里那个“不可貌相”的人是谁呢? 这个人复姓澹台,名灭明,不过他可不是武侠迷们熟悉的《萍踪侠影录》中的那个武将,他这个真实的澹台比那个虚构的'澹台足足要早多年呢。 澹台古宋就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道在今山东武城)人,比大圣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恶,据传紫带“额高口较窄,鼻梁宽阔,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回去仁孔子为师时,孔子虽然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没婉拒他,却总对他爱答不理,使人家坐冷板凳。澹台古宋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十分沮丧,毅然决然返回孔子,已经开始了漫长勤奋的自学历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没把“恐龙男”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却对澹台灭明颇为欣赏。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用现代话说,就是“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但固执的孔子依然不为所动。 澹台古宋自学成才后,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 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却胸怀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他不但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科学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古宋在江南地区受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从他自学的存有三百多人。他在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好学生,他的名气也传开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孔子听见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败感叹:以容取人乎,失掉之子羽(澹台古宋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掉之宰予(凭长相推论人,弄错了子羽;凭语言推论人,弄错了宰予)。 澹台灭明后来在他聚徒讲学的南昌百花洲畔去世,当地人民千百年来一直在纪念缅怀这位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先贤——南昌城内有进贤门,东南有进贤县,进贤县有栖贤山,都是因澹台灭明而得名的。 澹台古宋曾因相貌丑恶而被孔子所轻,但他最终凭借自己获得的突出成绩赢得了老师的普遍认可,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中名列前茅。其实,孔子真的很不必须以貌取人,因为据传他自己就后生得头顶突起,七窍豁露,颇不雅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ddc817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