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起初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生命方舟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时间:2023-04-07 15:31: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荡起初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生命方舟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古诗词教学这块也深受其害,很多教师仅把古诗词教学当成任务,课堂由此变得平淡,缺少生命原色。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有必要贯穿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始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更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将结合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浅谈初中高效课堂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的四點思考。 一、在情境导入中感受穿越美

好的“导入”能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身临作者所处情境,体会古诗中的诗情画意,让学生领略到妙不可言的穿越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对民族文化的无限敬仰之情。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导入情景设置:中秋是一段美丽的传说,嫦娥曾经在桂树下的倾诉,千百年来化作相思无断绝。今夜月又圆,愁绪仍满怀,皎洁的月光洒碎成满地的思念,仰望苍穹,月下的人在思念谁?

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然穿越到了一千年的那个中秋夜,与苏轼一起花前赏月,浅吟低索,那轮圆月那头的人是谁呢?此时此刻,学生的盎然兴趣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进攻性的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联想想象领悟意境美

在诗歌创作中,景随笔走、境由心生,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表情达意,而意象离不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的意象能给人带来韵味无穷的审美体验,从而满足学生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的审美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就借助“明月”这一意象,完成了今与古的完美契合。

词人由“我欲乘风归去”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然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想到天上的“琼楼玉宇”尽管金碧辉煌,但地处高处,难耐凄寒,矛盾随即在词人的心里产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能与自己的清影相伴,“天上”不如人间。词人经历了“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联想和想象过程,抓住“明月”描绘了一幅虚幻而开阔的意境,形象地展示了苏轼波澜起伏的情感,给人神游的美感,撩拨人的内心,促使学生体会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开阔豁达的胸襟,而充分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美。 三、在欣赏品味中体会情感美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也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道出了诗歌的本质即情感。古诗词的情感元素很多,常见的有“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朋友情,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有回归自然的快乐,有借酒浇愁的忧思等等。不同的情感能折射出不同的精神力量,欣赏品味诗歌的过程即是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性情得到陶冶和提升,精神获得美的享受。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词人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着酒兴,倾诉心中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即表达自己对前途的信心;又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消极避世的情绪。这种情感既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他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伟大精神的展现,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心灵为之振奋,为之鼓舞,为之充满力量。 四、在课堂练笔中品尝创造美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学生放飞心灵,激励创造。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全面理解、深入体会诗情的基础上于课堂练笔中将所学古诗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b79b54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