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卫哲:人生就像三张财务报表 卫哲被这个崇拜产业英雄的年代誉为“传奇”,他的职业生涯经常被职业咨询专家所借鉴。24岁担任万国证券管理总部副总经理;28岁担任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成为中国七大证券公司中最年轻的投行总经理;2002年,31岁,担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成为世界500强最年轻的中国总裁。 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七大零售人物”和2019年度“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2019年11月,正式加盟阿里巴巴。 他的每一步,身后都是无数人艳羡和惊奇的目光。 从职业经理人到职业事业人 《上海证券报》:在中国的职场,有人把李开复、唐骏和您都称为打工皇帝,您如何看待? 卫哲:首先我纠正一个误区,“打工皇帝”说法的错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打工,二是皇帝,这两个都错了。第一,我来阿里巴巴不是来打工的,是和马云、其他团队一起进一步创业的合伙人,这和打工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加入阿里巴巴的那天就是告别职业经理人的那天。 第二,还得否定是皇帝。在阿里巴巴这样的文化里面,我们是更强调团队作用。在阿里巴巴我们提倡的是合伙人文化,不仅是纯粹的职业经理人,这个身份应该叫做职业事业人。 《上海证券报》:为何选择加盟阿里巴巴? 卫哲:我觉得以前加在我身上的各种光环没什么值得骄傲。最年轻的五百强CEO是别人看得起你,让你做CEO.但加盟阿里巴巴,则意味着我们一起创办一个企业,不仅是五百强,而是要把它做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这个领域的第一位、第二位。而在我有生之年内,在别的行业中国企业不具备这个条件,但在互联网、在电子商务领域却完全有可能。 另外,我还希望把以前学的所谓经商之术提升为自己的经商之道。作为职业经理有很多管理之术,却很难提升经商之道。 《上海证券报》:所谓经商之道的“道”怎么该理解? 卫哲:我在伦敦商学院付了18000美元学费,学了三句话,这三句全是管理之术或者叫职业经理人之道。第一句是经营者、管理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第二是,程序比权利重要;第三,当一件事情你没办法评估它的时候,你就没办法管理。 这三句话我觉得当时是我学到的所有职业经理人之道,我也是一直这样来做的。但阿里巴巴谈的不是管理,谈的是领导力,从领导力的角度来看这三句话都有问题,阿里巴巴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金融危机到来以后,阿里巴巴做的所有事情真的是按照这个次序来做。我们先推两个产品,先解决外贸问题,再解决内贸问题;第二步,我们宣布员工大幅度加薪,员工的销售佣金大比例提高,我们还宣布招五千人;第三步,我们开始现金回购,回馈股东。 而西方文化是股东第一,裁员、关闭工厂等等。我认为亚洲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使我们能够更早的走出危机,因为我们更关注利益相关者。 跳槽是为补短板 《上海证券报》:你职业经历中最惹人关注的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四次跳槽,每一次都成功着陆并且达到更高的位置。甚至有职场“跳蚤”总结出一套“卫氏跳槽学”。 卫哲:掌握英语的好处是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当你关注一个行业的前景时,如果在中国看不清楚,可以借鉴一下这个行业在国外有多大。譬如,我从证券行业到百安居。建材超市当时在中国没有,但在国外你却可以看到大型的建材超市,我当时觉得这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总结下来,我比较注重三个新,新行业、新公司、新岗位,就是你尽可能去尝试新的领域。我不断地换工作和提高自己就是在补短板,我来阿里巴巴也是在补短板,我从投行去会计师事务所是补短板,我从投行回到零售也是在补短板。 除了三个新,还要敢于减薪跳槽。我的建议是四十岁以前别看自己的收入,人生就像三张财务报表一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四十岁以前应该看资产负债表,资产是你会什么,负债是你不懂什么,这是四十岁以前应该做的。四十岁以后应该关注损益表,五十岁以后要看现金流量表。但很多人只看现金流量表,这叫炒卖自己的资产。我看到很多做销售的人,为了百分之二三十就跳槽,到后来没价值了,因为他除了销售很多东西都不会。 家庭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上海证券报》:对于生活和工作,对于你哪个更重要? 卫哲: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成功一定是平衡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成功。很多人觉得成功就是拥有大量的财富,而我觉得家庭才是我最大的财富。离开这个家庭,什么财富、成功都不能带给我快乐。 《上海证券报》:如此繁忙的公务,怎么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卫哲:这需要追求一种平衡。我总结为大平衡、中平衡、小平衡。小平衡是每天朝九晚五;中平衡是每天可以放弃掉一些休息的时间,但一年有一两个月的休假,我以前的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ca375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