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是什么—“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之我见

时间:2023-03-20 08:0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校训是什么?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之我见

/李玮

89日以来,中央电视台在其综合频道CCTV-1的朝闻天下栏目中,启动了《校训是什么?》的专题报道,连续报道了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的校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和大学精神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文化传统、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既沉淀着长期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又标注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校训所提倡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范,是磨砺师生品行的利器、传承优良校风的基石、引领学校前行的旗帜。在各式各样的校训中 ,有的校训注重办学理念,例如苏州大学的“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有的校训展现学校特色,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格物致公,厚德明法”、华中农业大学的“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有的校训突出文化传统,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容校”有的校训强调培养目标如中国科技大学的“红砖并进、理实交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有的学校彰显社会责任,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强军兴国,厚德博学”北京林业大学的“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艰”有的校训则是上述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如上海财经大学的“厚德博学、经济匡石”,既明确了培养目标又凸显了社会责任。中央民族大学的“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则是办学理念、定位和特色的综合。

在我所攻读博士学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用朱红色颜料镌刻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的校训石就静静地矗立在图书馆旁。与南方的大学相比,哈工大少了几分灵动与秀气,多了几分朴实和厚重。每当老生毕业季以及新生开学季,都会吸引无数学生争相与之留下难忘而永恒的一瞬。乍一看起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几个朴实的不能够再朴实的中国方块字就像是工厂车间墙上粉刷的标语!我们的校训似乎在字里行间透漏着冷冰冰的威严和无情,实在是“土里土气,拿不出手”。在哈工大学生中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校训的笑谈:规格严格,不让及格,功夫到家,不让回家。

哈工大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办学传统有关,而这种办学传统的形成又与其办学历史密不可分。始建于192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前苏联专门为中长铁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立的工业大学。当时的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第一任校长是俄国人阿罗阔夫,教师和学生以俄国人为主,中俄混合,采用俄文版教材并用俄语授课。由于受到苏联高等工科教育的深远影响,哈工大从建校之初,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

1






方面都传承了苏联的传统和鲜明特色,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纵观英美与苏联的教育体系,各有长短。美国在创新教育个性化培养方面有其特殊之处,但苏联凭借自己独到的教育科技创新体系,既培养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学理论大师科学家,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朗道、巴索夫、康托诺维奇等;又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工程技术大师,如图波列夫、米高扬、苏霍伊等。如果说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宽进严出、重视目标管理,苏联的工程教育则是严进严出、重视过程管理。由于有严格的淘汰机制,能坚持到最后的都是精品。

哈工大既继承了苏联的基础理论扎实、工程训练强、过程管理严格等特点,又吸收了英美的个性化培养和柔性化管理、创新教育等特色。哈工大始终保留了自建校初期就逐步形成的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重视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训练,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重视规范严格管理等特点,形成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风格。简而言之,就是基础厚、实践强、过程严。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作为哈工大的办学传统已为历代师生所认同,无论称其为哈工大传统还是哈工大校训,起点是极有个性的,有着浓郁的学科特征。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然而,传统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扬。没有发扬,传统就无从继承。“规格”与“功夫”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严格”与“到家”同样需要不断深化。前任校长王树国教授曾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大学的根基在于大学的文化》指出:“大学文化生态是对根本性道理的坚守。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精神往往都遵循一些非常根本性的道理和朴素的原则,并没有很高深的道理和华丽的辞藻,但恰恰是这些根本性的道理和朴素的原则,代表了大学对人类本初性价值与理念的不懈追求。换句话说,本初性、根本性的东西往往能够经得起检验,是颠扑不破、愈久弥新的真理。大学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亘古不变的。哈工大的校训强调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过程。”

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扩建初期,为了扭转缺乏高水平中国籍教师的现象,爱才如命的李昌校长主张“打着灯笼找人才”举全校之力汇聚了立志为共和国工业化献身的大批青年才俊,培养出了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800多位青年教师。这支队伍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借鉴古今、汇集中外、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成为哈工大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中坚力量。出于对这支队伍的自豪,老校长李昌盛赞为“八百壮士”。在祖国建设最困难的时候,以马祖光院士为代表的第一代“八百壮士”挺起了精神的脊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扛起了科教兴国的重任。他们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孕育了宝贵的哈工大精神。众所周知,哈工大面临地处北方边陲和区域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eada92ba0d4a7302763a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