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究其原因,是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个性。他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敢于坚持,敢于争辩,敢于反对一切有损国计民生的言行。 王安石变法是当时的大事。对于王安石的人品、学问,苏轼是由衷敬佩的。但对于他不顾实际民情强行推行新法,以及在推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流弊,则感到深恶痛绝,因而反复陈述,反复争论,结果一再遭到打击和贬谪,被人象抓“犬鸡”一般地抓进了监狱,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他在做地方官时,又亲眼看到某些新法又真的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司马光上台后,几天之内,让他连升数级,但当司马光不由分说全面废除新法时,苏轼又挺身而出,反复陈词,反复争论,甚至大呼司马光为“司马牛”,结果又得罪了司马光。苏轼的争论,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争执,不是看风使舵,循从私情,而是为百姓实惠,为民请命的一片丹心的具体体现。虽然苏轼屡次争论,屡遭打击,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实事求是、不党不阿、卓然独立的光辉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c222bb1ed9ad51f11df2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