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过香积寺》阅读鉴赏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题解 此诗是王维后期作品,具体创作时间待考。香积寺,唐代佛寺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香积是佛教传说中众香国的佛的名字。唐人游香积寺的诗文很多,以王维的这一首最为有名。 句解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诗人去访香积寺,却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穿行数里后,诗人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寻访香积寺,这是诗人向往已久,一时兴起,还是闻讯即往,率性而为?不管是何种情况,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在洒脱。 茫茫的山林中,诗人举目四望,却只见白云迷漫,如何能辨出前往香积寺的道路?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树参天的丛林里,杳无人迹,也没有可供人行的小路。突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钟声,在深山里回响。 在深山里听到钟声,往往就意味着佛寺已到。唐代僧人灵一《宿静林寺》诗言“山寺门前多古松,溪行欲到已闻钟”,说的正是此意。 在很多诗文里,写到佛寺也都写到了钟声。如周繇《登甘露寺》:“日暮疏钟起,声声彻广陵。”许浑《晚投慈恩寺呈俊上人》:“古庙阴风地,寒钟暮雨天。”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些诗中,钟声总是陪伴着寂寞、悲切,夕阳下、暮雨中、寒夜里,寥落的钟声把人们带到了清冷的佛门世界。 而对于此刻正在寻访香积寺的诗人而言,突然传来的钟声,带给他的更多是惊奇和欣喜。在白云缭绕的山中已经走了很久,山路上始终不见人迹,诗人难免有些迷茫。这时一阵钟声突然在耳边响起,虽然还不知是从何处发出的,但这意味着诗人所要寻访的香积寺就在附近。久寻忽得,诗人自然会欣喜了。 诗中的“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却用得绝妙。正由于山高林密,才使人不知钟声从何处而来,这使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茫、神秘的色彩。无人的小路、隐隐的钟声、参天的古树、叠嶂的群山,这一切告诉我们,诗人正身处于一个幽静偏远的方外世界。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泉水在嶙峋的石岩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阳光穿过青翠浓密的松林,似乎变冷了许多。 这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咽”、“冷”二字,用得非常传神。山中危石耸立,泉水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发出的声音就像人的呜咽一般,细小、低沉。这样微弱的声音还能被人听见,更可见山之幽、之深。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层层叠叠的松叶上,泛出一片青绿、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也因而显得阴冷。可以想见,这里的松林是如何茂密幽深!听山泉听出幽咽之声,看落日看出幽冷之色,这正是诗人移情于物,创造了“有我之境”。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的最后两句借用一则佛教典故:在西方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其性暴急,经常出来伤害人畜。佛门的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它离开了水潭,永不伤人。“潭曲”,指佛经中毒龙居住的宅窟。“安禅”,佛教术语,僧人坐禅时心神晏然入定。“毒龙”,佛经用以比喻人的妄念、邪惑。佛家认为,须通过禅的修习活动,使人心注一境,静虑澄心,生出破除妄惑的智慧,从而祛除内心的妄念,这即为“安禅制毒龙”。 所谓“空潭曲”,潭曲本是毒龙的住地,现在却空无所有,那是因为毒龙已被制服。黄昏时分,诗人突然体悟到禅理,所有欲望、邪念顿时消散云中,心灵也随之得到了超脱。 诗人在前面所写的寻访香积寺的一路风景,都是为了营造幽静空寂的意境。而营造这种意境,是为了抒写自己向往去除一切尘世烦忧,遏除妄念的心境。诗歌最后两句,正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评解 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到佛教和禅宗思想很深的影响。他的很多诗,都包含着深远的禅意,但往往都是禅在诗意中,禅在文字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这首《过香积寺》则掺入禅语,直接阐述佛家思想,可视为一首佛理诗。历代有很多以佛入诗、以诗释佛的作品,但像此诗一样有影响者并不多见。其成功之处便在于,诗人将这种宗教的观念与感情真正化为了诗的语言、诗的意境。 清人赵殿成评曰:“此篇起句极超忽,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踪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高手,未易多觏。‘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72419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