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时间:2022-09-11 13:0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摘 要】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期刊名称】《青苹果:高中版》 【年(),期】2016(000)003 【总页数】2(P63-64)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高考;《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正文语种】 【中图分类】G633.34 2015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问题特征鲜明。

丝瓜藤蔓与肉豆藤须长在了一起,小孩执意要将它们分开,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


为,并说菜是种来吃的。对于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分辨丝瓜与肉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想知道事情的所以然。而对于只重结果的大人来说,能吃到瓜与豆才是最重要的。此处并非想要讨论大人与小孩的问题,只是想借此来表达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若视前者为形式而后者则可以视作内涵。反复思索这个关于“形式”与“内涵”的问题之后,又回到“分辨”与“吃”的问题上来。若将这个问题放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来说,我们可以由此想到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来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以及亚文化泛滥。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


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提升不了自身的气质。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

(敬请本文作者与本刊编辑联系,以便及时汇寄稿酬及样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ba00e6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