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辛弃疾豪放词作中英雄气概的具体表现 作者:彭旭红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14期 摘 要: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豪迈慷慨、沉郁悲壮,展现了一位矢志抗金的英雄的豪情壮志,也显露出一位失路英雄的悲愤抑郁。这种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感染了一代代华夏儿女。辛弃疾豪放词作中的英雄气概具体表现在其内容和题材的选取、景物的描写以及思想主题和感情基调上。 关键词:豪放;英雄;慷慨;悲愤;思想主题;景物描写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自诞生起一直流于浓艳香软之境,其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故呈现出“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是为婉约之词。及至北宋苏轼词出,始“别是一家”,另成一派,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其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由是,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以气节自负,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妥协投降,导致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始终未得重用。当满腔热血,力图恢复中原,为国建功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统观稼轩词的思想主线,英雄热爱国家和民族、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始终洋溢其间,而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也始终萦绕其中,并且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辛弃疾词的英雄特色首先表现在其词作的内容和题材选取上 词这种文学形式自隋以来,其内容、题材一直在春花秋月、家园闺阁、离别相思的尺寸范围内陈陈相因,三百年的“词为艳料”的樊篱,直到北宋才被“以诗为词”的苏轼冲破,从而开创了豪放一派,而真正将词发扬光大并有所建树的是辛弃疾。这一点古人已早有认识。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序论》中言道:“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之处,万哲成绝句,而若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日而语也。”辛弃疾将词的内容、题材进一步扩大,以国仇家恨为词,以壮志豪情为词,以艰难时事为词,以失路悲愤为词。辛弃疾用大气磅礴的歌词,书写波澜壮阔的抗金爱国之作,这也是辛词的主要内容。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其中激昂慷慨的爱国词是辛弃疾的主调,代表辛词的最高成就,也最能体现其词的英雄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d31dd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