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故事课件材料 很多老师在准备课件的时候,都会需要用到一些名人励志故事作为课件材料,那么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柴静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我把她送到一个旅店里。一周后,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说:“如果我回不来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交谈的记录。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说:“我们火车上从来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就只是一张纸。”后来,他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这个60多岁的男人说起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巴巴的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做所有事的目的都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点事。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审这个节目时,我的领导说这个人就算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这个人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你的一生经历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却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老农民500元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著。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这样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作者:洪立 他没有收入,没有存款,没有汽车,没有房子,没有老婆孩子,甚至没有兴趣爱好。但很多媒体称他为“当代英雄”,甚至“圣人布洛克”。 这位74岁的英国老汉,是一个绝对的赤贫者。他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却连美国护照都没有。他住在用1美元租来的一所废弃校舍里,睡在地板上——只铺着一块垫子,吃的基本是素食。他用一根浇草坪的橡胶水管在院子里洗澡,冬天照样冲凉,只是换到了室内。他的唯一伴侣,是一只12年前被他收留、现已失明的流浪狗。狗和他吃的东西一样,都是别人送的。 但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老汉,他创办的“偏远地区医疗志愿团”缩写为RAM,已经在全球十多个国家为数十万穷人提供了免费医疗服务,其中超过六成是在美国。 布洛克将RAM开展的集中免费诊疗称为“远征”,因为每次都要出动大队人马——运载大量志愿医生和医疗器材的车队。往往还要出动飞机大多由他亲自驾驶,而且都在周末。 布洛克1936年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兰开夏郡的普雷斯顿,从小跟随在政府任职的父亲不断迁移。二战期间,他们住在常遭轰炸的英国南部。后来父亲被派往英属圭亚那工作,母亲随同前往。正在上中学的布洛克在放暑假时,拿到了一张去探望父母的免费船票。在南美北部巴西与圭亚那的交界处,16岁的布洛克成了一个牛仔。在那里他待了15年,形成了日后的生活方式:“我的成长过程很艰苦,每天也许只吃一顿饭,但很健康。” 有一天,灾难降临到他身上:在驯服一匹野马时,他重重地撞上围栏又摔到地上。这时一个印第安同伴告诉他,离他们最近的一个医生,走路过去要26天时间。最后他挺过了那次事故,但从此有了一个想法:要让偏远地区的穷人也可以免费看病。1985年,布洛克终于创办了RAM,迄今RAM已在美国十多个州行医。 医生志愿者也是自己找上门来——通过RAM的网站或打电话。这些医生不领报酬,差旅费也自付,但设备和器材通常不需要他们提供,大多为RAM用捐款购买。 RAM总共拥有5架飞机,最大的一架是道格拉斯C-47运输机。布洛克兼任RAM的首席飞行员和首席飞行教官。一个两手空空的人,凭着一腔热情在美国的西部缔造了一个慈善的传奇。 19岁那年,范仲淹离开家乡,前往河南的一家书院求学。由于经济拮据,他每天只煮一锅粥,粥冷了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几根酸菜,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了。 当时,在书院里,有一个同学和范仲淹走得特别近,他是南都留守的儿子,家中很富裕。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艰苦生活后,回家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留守官听了非常感动,就叫儿子把自家好吃的东西送些给范仲淹。范仲淹推辞不掉,只好收下。 过了几天,留守官的儿子来到范仲淹的床上取书,无意中翻开了一个包裹,里面竟是自己送与范仲淹的食物。这些东西,范仲淹根本没吃,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有的都腐烂变质了。他非常生气,跑到学堂里质问范仲淹:“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好好的东西都让你白白糟蹋掉了,这是你的待友之道吗?” 范仲淹等他冷静下来后,歉意地说:“谢谢你们一家人对我的帮助,我很感激,只是因为我长期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突然享受到这么美味的食物,以后我还能吃得下薄粥酸菜吗?另外,我之所以接纳你的食物,就是因为我非常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害怕让拒绝伤害到你啊。” 原来,范仲淹“不领情”背后的原因是这样啊,留守官的儿子惭愧极了。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遇到确实无法拒绝的情形时,不妨像范仲淹一样,笑着接纳,但背地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坚持着自己的初衷。这样,你才能既不伤害了友谊,也不会改变了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8f2a7a3ab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