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经典《大学》中所称的八目。它既是为达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个三纲而设计的工夫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它既是中国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又是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步骤和目的。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细细论来,这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前面的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属于内修的范围,后面的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属于外治的范围,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用于帝王之学,就是内圣外王。 格物致知可以大体上理解为研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获取理性知识。清朝末年讲西学的人把它缩略为格致,用它做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总称。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理解为做学问、搞科研。诚意正心可以理解为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这两方面都属于儒家学的范畴。学习不是目的,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达到内圣而学习,那就是一个腐儒、酸腐。没有一个中国儒士愿意停留在这个阶段。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用古文可解释为学也禄在其中矣,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读书三年而不想做官的人,不容易找到。为什么中国儒士喜欢做官?原因大概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中国儒士都有一种使命感,总是感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了外治权,方能为自己的内圣找到根据。只有做了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治世思想。如果做不了官,就会被讥笑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满腹的锦绣文章、一生的道德操守,将付之东流。其二是做了官便能获取别人不能及的权力和利益。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两方面的原因究竟哪方面主导着人们的做官欲望,我不知道,不能胡说。但看看中国历史上清官、贪官的传记,就会相信我的分析是不错的。 现在可以分析一下八目给中国古代教育带来的后果了。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我们的圣人和打算成为圣人的人,不但懂得知识就是力量,而且懂得知识就是权力。所以为了获得治人的权力,他们就采取种种手段把知识变成少数人的独占品。对广大劳动众,他们采取愚民政策和剥夺受教育权力的办法,使其不能接受知识。最典型的是孔子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能接触到知识的人,他们采取限制自由思想的办法。最典型的是汉武帝的做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士只能接受圣人的思想,通过背诵圣人著作,把儒士培养成圣人的精神复制品。每个获得外治权力的人,其思想只能在圣人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推动社会前进不是靠一两个圣人,也不是靠少数精英。知识只有被广大人民所掌握时,才能真正产生力量。当知识仅被少数人掌握时,只能产生权力。当少数人仅靠复制圣人的精神时,权力也就变成了独裁。独裁者手里有真理吗?没有。有真理就不需要独裁了。所以当知识仅被少数人掌握时,这些知识是否可靠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知道,求知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求真需要的是科学精神而不是忠于意识。而中国儒士的培养恰恰是舍弃科学精神,专注于忠于意识。于是中国少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科学家和为思想而献身的思想家。更多的是忠君报国的仁人志士。于是中国少有科学巨著和思想巨著。更多的是权谋权变指南和让人一头雾水的圣贤教诲。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义科学和圣贤教诲。依我的理解,科学不但寻求知识,而且还要寻求对知识的证明。科学是你明白了就会同意,不明白可以质疑的东西。科学不提倡学者或普通老百姓成为某种学说或精神的复制品。圣贤教诲是你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东西。它不需要证明,你也不能要求它证明。教给了你知识,但权柄还在圣贤手里的东西。如《圣经》里讲: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至于为什么要有光,怎么做才有光。你不需要问,神也不需要给你证明。至于中国这方面的东西就更多了,如天人合一,怎么证明天人合一?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不能说,说出来就不是了。这是求知做学问呢?还是忽悠人呢?用知识造福人类,还是用知识统治人类,这是科学家与圣人的区别。中国的圣人多于科学家,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功劳。 然而中国真是出圣人的风水宝地吗?非也。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褒赞不少,什么千古一人,天下一流等等不一而足。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而不选择曹操,并非他没有政治眼光,而是清醒地知道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跟曹操干,一辈子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儒士并非真要治国平天下,要得是自己的功成名就。我这不是无凭无据猜度圣人的内心世界,诸葛亮做的好多事说明了这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中国儒士所奉行的行为准则。然而他们也仅仅是说说而已。他们的人生目标已经锁定到了八目之上,做官与治人是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他们不可能满足于独善其身,时刻想着兼善天下。悲哀啊,中国古代的教育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0fc30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