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恩母亲》 一、班会活动背景: 以母亲节为契机,以看图片、听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妈妈的爱,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活动目标: 1、父母之劳,感受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社会、老师。 三、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母亲节的资料,表现母爱的文学作品。 2、准备诗朗诵《母亲》,故事《爱吃鱼头的母亲》等资料. 四、活动流程: 1. 师:有一个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放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这个人是母亲;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种爱是母爱。本周六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母亲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主题班会:感恩母亲。 2、感恩母亲 (1)图片展示母爱。(让每个学生带一张妈妈的照片或自己与妈妈的合影) (2)试讲故事:《爱吃鱼头的妈妈》 喜欢吃鱼头的妈妈 家里每次吃鱼,妈妈总是吃鱼头,将鱼肚子的肉夹下给我和爸爸。当我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的肉一定很好吃。 有一次,奶奶去我家,妈妈做了一道红烧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与我的那块鱼肚肉夹进了奶奶的碗里。奶奶对妈妈说:"你忘了,我喜欢吃鱼头.''奶奶眯着眼,慢慢挑去鱼肚上的几块大刺,将鱼肉放进了我的碗里,自己却吃起了鱼头。怎么奶奶也爱吃鱼头呢? 又一次午餐,趁妈妈盛饭之时,我夹了一个鱼头吃起来。发现鱼头的肉没有鱼肚的肉好吃,反而还特别难吃,我才知道原来妈妈她------ 后来又有一次吃鱼,妈妈刚要把鱼头夹走,我就说:“妈妈我喜欢吃鱼头,你怎么不给我吃呢,下次我也要吃鱼头.''妈妈听了一笑,眼中蓄满了泪花。 3、话说母亲节来历 提问:大家都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知道什么花是献给母亲的花? 母亲节起源于那个国家?谁知道母亲节的来历呢?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美国的这一举措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纷纷效仿,至1948年安娜逝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法国的母亲节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于将每年的8月12日定为母亲节;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母亲节定在3月21日“春分”这一天。当地人认为“春分”是春天开始、一年之始,以此表示母亲的伟大。 4、谈感恩行动 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用行动感恩父母?全班互动(包括给母亲端水、做家务)说说你打算怎样回报母亲的爱。 5、布置作业 周末给妈妈捶捶背、揉揉肩。 6、诗朗诵《妈妈的爱》由杨鑫琪和蒲萱容朗诵 杨: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蒲: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杨: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蒲: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 对妈妈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齐:谢谢您!妈妈,我爱您! 7、总结 师:孔子说过“人不学,不知道。”以前,我们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还总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总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以前,我们从来不会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生活的忙碌与劳累。 今天,我们长大了,我们懂得了这一切,理解了这一切。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都深爱自己的儿女,只是有些时候我们感到迷惘而不理解罢了。只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善待这份爱,相信雨后的晴空会更精彩! 一年级二班 2016.5.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2415bf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