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时间:2024-03-07 09:5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祐六年(公年1061年)在风翔府任判官时所作。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麦。”“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过了三个月,四月初二、十一下了两场雨。十四日又下大雨,三天方才停止。半月之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不足,第三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有什么东西比这“雨”宝贵呢?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据有关专家统计,杜甫诗中“雨”的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成为文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雨中有喜,雨中有雅,雨中有苦,雨中有愁。这里谈谈喜雨。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韦应物:《幽居》)。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及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软草平沙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苏轼:《浣溪沙》)。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满是喜悦。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


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却从罅缝里迸透。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这些诗句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e005d501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