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世界环境日抓好生态道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2-06-10 08:33: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65日世界环境日抓好生态道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每年的65日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世界环境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境外疫情扩散并未有效控制,决不能有任何懈怠心态和侥幸心理,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人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和独特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与自然共融共生、休戚与共,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应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时应考虑自然界的承载力,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作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第一,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组织编写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道教育教材与普及读物,优化课程体系,既要发挥思政课在生态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挖掘语文化学等课程蕴含的生态道德教育因素,保证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弄清自然万物都有受人类尊重的权利,人类应珍惜善待自然界中一切有价值的生命,有责任尊重其他


物种存在的资格和权利。第二,发挥家庭教育的渗透作用。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把家庭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三,发挥社会教育的熏染功能。要以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宣传普及疫病传播及预防、野生动物保护等知识,激发公民生态道德情感,传播生态道德文化,推广生态道德理念。

注重生态道德实践养成。公民生态道德建设,贵在知行统一。在生态道德建设中,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养成的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加强生态道德建设,要从公民生活环境出发,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生态社区、生态村庄等生态道德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和现实体验来获取生态道德知识,增强生态道德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通过开展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倡导文明、科学、绿色的生活方式,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公民生态道德素质,引导公民在实践中将生态道德理念外化为生态道德行为。

发挥重点人群引领作用。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既要推动人人参与,又要抓住重点人群,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他们影响更大、引领作用更强。加强生态道德建设,首先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生态道德建设方面带好头,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企业家、道德模范等社会公众人物,大众关注度高,要把他们作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点群体,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强。因此,必须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


在“三观”教育中融入生态道德素养,使他们具备对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和保护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强化生态法治保障。推进生态道德建设,需要生态道德法治保障。我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特别是生态文明立法和生物安全立法缺失,可操作性不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写入宪法。适应生态道德建设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生态法治建设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立法,尽快制定生态文明促进法,依法明确政府、公民等主体责任,确认社会生态道德原则,明确生态道德监管惩戒制度,将生态道德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生态道德建设有法可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190390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