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的作文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历的作文 关于日历的作文 日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很多人认为它只可以记录时间,但其实日历的作用不止于此。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日历的作文,欢迎阅读! 关于日历的作文1 又过了一天,又多了一道血痕。 我手持着笔,无情的将所谓的“昨天”划掉,然后有麻木的扫视了一下所谓的“今天”。 那日历上留下了许多的数字和印痕。如此简单的两件事物背后藏的是无比美丽的青春。我想哭,想撕掉这日历,可是我却没那样做。它是无辜的。 我亲手将自己的花样年华划去,它有什么错呢?我恨我自己,恨自己的无能,恨自己的懦弱。 它是一个死物。我将它整整齐齐的贴在桌上,它很听话,一动不动。但就是这个死物控制了这么多的活物。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没有什么可以准确的衡量。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太不准确了。时间是巨大的',又是渺小的;是永恒的,又是短暂的;是珍贵的;又是低廉的;是慷慨的;又是大方的。 也许正因为这样。人类就想出了用数字来帮忙,于是就出现了日历。 它确实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发明。 它将时间制服了。将无限的时间分割成了有限日、月、年,然后让其静静的循环。将模糊的时间变的清晰,让人们一看就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那么一目了然。就象透过一块无暇的玻璃看东西一样,只是叫你看着,眼睁睁的看着时间走过,就象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自杀一样。它将时间固定了下来,你就只这一天的,你就属于这个数字。于是时间就呆在那里。 时间仿佛成了奴隶。所以人类很欣赏自己的发明,认为自己很聪明。 其实我们早已成了奴隶,我们心甘情愿的在数字的指控下生活。我们情愿自己的生活被模式化。然后我们变的麻木,变的冷酷,变成了也如数字一样的东西。 关于日历的作文2 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只是童年还有那模糊的痕迹,她的脸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愣住了。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赶去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泪水一刹那涌出。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她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的撕成一张一张。走过去一瞧,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把我愣住了:“20XX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XX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20XX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20XX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20XX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20XX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我发了疯似地翻动着所有撕下来的日历。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时间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起,在昏黄的灯光前,她是怎样带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自己多久没回来了,自己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成长的疏远与冷漠?而她,又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着娇的囡囡? 我收拾好这一张张的日历,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望着病床前那个头包白纱仍在昏睡的她,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我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亮闪闪的银丝,眉眼间的沉静。我悄悄将那张饱含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道:“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关于日历的作文3 每当我想起这事儿,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幼儿园时,我总觉得上学的日子多,休息的日子少,太累了!要是能在家里多玩几天,那该多好。突然我看见墙上挂着一本书,我好奇地把它拿下来,只见它上面有许多红红绿绿的数字。妈妈告诉我,这叫日历,每翻一页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我还发现每到涂红色的那一页时我就不用去幼儿园啦!有啦!我计上心来。 晚上,我趁妈妈不注意悄悄地把明天的日历涂成了红色,就乐颠颠地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正做着美梦呢,又听见楼下妈妈扯着嗓子喊:“彦彦,起床啦,上学迟到啦!”我嘟着嘴迷迷乎乎地下了楼,指着日历说:“今天休息,你看上面不是红色吗?”妈妈这才明白过来,指着我涂红的日历笑着说:“你以为这样涂涂颜色就到星期天了吗?傻孩子,时间是不随人的想法而变化的,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虽然不懂妈妈说的话,但我知道自己开了大玩笑。 现在想起这事儿来,自己都觉得笨得可爱。朋友们,你也有这样的趣事儿吗?说来听听。 下载全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2f171b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