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着雨声读古诗

时间:2022-04-18 21:36: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枕着雨声读古诗

夜雨绵绵,我倚靠床头,静静地聆听雨声滴嗒,随意地翻着唐诗宋词,沿着书中的香味,追寻“梧桐更兼细雨”的缠绵,与李白、杜甫对酒相谈,与辛弃疾唱说大漠豪情,与苏轼聊山川灵秀,与李清照悲人生遭际,与陆游叹世态炎凉……尽管不能像古人般把内心的愁苦诗化,让“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千古流传,但那一份感伤、一缕的细腻确能动我心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由于年龄段的不同了,我今晚听雨读诗的感受不一样了。少年情怀的敏感与细腻,在饱尝人生风霜之后的今天,是否依然纯真?不!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读诗,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读诗,可它早已如雨打风吹去了,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好像木然无动于衷了。三重境界,风雨相随,虽“一任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感受却是的完全不同。

这江南的雨,总是缠绵纤细,像江南少女的爱多情善感。今夜“窗外雨潺潺”是沉默的雨?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喜人的雨?催生着万物蓬勃生长。枕着雨声,我在细细地体会“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无奈,欣喜“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生机,体验“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憧憬“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浪漫。倾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境界。

这些古诗每读到一首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来去……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每读一首古诗,又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诗句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滴答之雨仍下个不停,这雨又把我带入了姑苏寒山寺,寺里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谱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李白和杜甫无疑是诗坛上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可他们的人生遭遇和绝大多数诗人一样,不是半生失意就是一生困顿。诗仙李白,他诗名冠天下,却只得翰林


供奉的闲职,虽赐金放还,但如何施展一生的抱负?流放他乡的路上,他是否还记得昔日的狂傲?"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可惜,人生能有几年少?转眼老之将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仕途上的失意让很多诗人流连于山水之间。"诗佛"王维,其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幅幅颜色鲜明秀丽俊美的山水画仿佛就在眼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身处困境时,每每读时总能有顺势而为的豁达心态,一切又何足挂怀?

灯影之下,淡茶溢香,那瑟瑟雨声中,已感雨意微凉。可能是如今的年龄关系吧,浩瀚的诗海中,我对描写日暮时分的诗喜欢起来。"日暮苍山远",站在楼头亦或独立江边,望着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看着远山茫茫消失于天际。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旷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还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淡淡愁思?我最向往的应是那竹寺钟声里,披着斗笠消失在斜阳里的身影:"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亦愿回到那渡头落日墟理孤烟的小村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在这细雨微风的子夜时分,嘬一口清茶,细细品来,疏疏密密的雨声,时轻时重,或缓或急,这多像一首悠扬缠绵的古筝曲,这潇潇的雨声,远起洪荒近到现代,想必苏轼听过,李白听过,杜甫听过,辛弃疾听过,李清照也听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今夜,和我一样怀着一份寂寞听雨读古诗的人不知又有多少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70662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