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刘项成败》译文与赏析 刘项成败 刘项成败 【原文】 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1]怀王。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2]。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3]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4]?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阳尊王为义帝,卒至[5]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羽背主约,其未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高帝微时,尝繇[6]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矣!”至羽观始皇,则曰:“彼可取而代也。”虽史家所载,容有文饰[7],然其大旨,固可见云。 【注释】 [1]相与:一同约定。北面共事:作为臣子,一起侍奉。[2]王其地:统治这块地。王,统治。[3]武信君:项羽的叔父项梁。[4]颛主约:专断把持盟约。颛,通“专”。[5]卒至:最终。[6]繇:同“徭”,徭役。[7]容有文饰:或许有文字上的修饰夸张。 【译文】 当初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起兵的时候,曾约定一起面向北共同侍奉楚怀王。当刘邦带领的军队进入关中(今陕西西安一带)击破了秦军,秦王子婴出来投降,将领中有人建议把秦王杀掉。汉高祖刘邦说:“起初楚怀王派遣我,是因为我能够宽厚待人,况且子婴已经顺从投降了,杀了就不吉利了。”于是就任子婴为自己手下的一名官吏。等到项羽入关后就不是这样了,杀了子婴,屠杀咸阳城的百姓,后来才派人向楚怀王禀报受命。楚怀王让他遵守当初的盟约,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先统治这个地方。项羽却说:“楚怀王,是我的叔父武信君项梁所拥立的,没有任何战绩,他有什么资格主持盟约呢?如今天下被平定,都是靠着各位将领和我项羽的力量,楚怀王没有一点功劳,本来就应该瓜分他的地盘来统治。”于是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最终还是杀害了他。观察这两件事,汉高祖已经战胜秦国攻取了关中,但还会听从楚怀王的告诫,而项羽不但违背盟约,而且还发展到杀死楚怀王的地步,成功与失败的趋势,聪明人是不用等待最后才知道结果的。汉高祖地位比较卑微的时候,曾在咸阳服役,看到秦始皇时,感慨地说:“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等到项羽看到秦始皇,却说:“我可以取代他。”这虽然是史家的记载,内容有些被修饰过,然而他的主要意思,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评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刘邦和项羽的言谈、行为和为人处世等,说明了汉王刘邦与楚国项羽相争,最后汉胜楚亡的原因。本文中写道刘项“相与北面共事怀王”,在刘邦进入关中时,首先禀告了楚怀王,并听从了其告诫,放过了子婴,而项羽进入关中不仅杀死了子婴,还屠杀百姓,最后才告知楚王。楚王希望他能够遵守盟约,可是项羽却杀死了他。由此比较就可以看出,刘邦大度宽容,遵守信用,善于听从别人的谏言。而项羽自恃功高,残忍无道,骄傲自大,背信弃义,失去民心。同时看到秦始皇,刘邦认为“大丈夫当如此矣”而项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从刘邦、项羽二人最初看到秦始皇的不同态度,便可见二人深沉与直率的性格差异。刘邦的深谋远虑是项羽所不能及的,所以汉胜楚亡。 汉代扬雄曾说:“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扬雄这句话是说: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智慧和力量,而项羽却只凭一人的匹夫之勇,没有充分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和采纳他们的建议,这才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什么“天之亡我”。洪迈的这篇刘项成败也给予我们启示:欲成事者必须具有宽大仁爱之心,这样才能得人心,引人才;切莫嫉贤妒能,目空一切;欲成事者必须善用人才,听智者之言,用智者之智,切莫闭目塞耳,刚愎自用;欲成事者必须培能益智,深谋远虑,只有这样才能临事善决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753db5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