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词的衰微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诗词衰亡的原因入手,以说明“作家的自我介入”对宋词发展所造成的强烈的冲击。 关键词:宋词;作家自我介入 文学史上有许多难解之谜,譬如诗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才日渐式微,而词却于五代兴起、于宋盛极一时之后突然衰落,其中原因学界众说纷纭。本文主要从作家们对体裁的改良人手,来分析文人的革新对宋词发展所造成的强烈的冲击。 一、走入文人的封闭圈:诗词衰亡的外因 我们讨论的是宋词,但先从诗谈起。在《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样一个“诗乐舞”不分的时代,诗与社会生活是联系紧密的。当诗歌发展慢慢走向上了它的高峰,在被喻为“诗唐”的唐朝可谓是“全民皆诗”,诗的社会化和艺术化程度藉着统治者的诗赋取士达到了空前绝后,更产生了像李杜这样诗坛上的“双子星座”。然而,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好诗到唐都已经作完,以后如没有能翻出如来佛之手掌心的大可不必作诗。”的确,诗人宋虽又有中兴,但“物壮则老”,宋诗怎么也未能再现唐诗的辉煌。但是宋人很聪明,不再像唐人那样“写情”而重“思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轼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和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主张。但这样下去,诗所孕育的真情实感便渐渐减少,便成了文人议论、卖弄学问、展现诗艺的工具。如果诗歌创作可以很少地投入情感,那么诗歌便越来越成了一种纯形式的文字游戏。再加上宋取士不考诗而考策论,故诗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减小,越来越私人化、技巧化,成了文人创作的专利。故诗人了文人的封闭圈、抛开广阔的社会生活,也就很难再现生机。 可见,诗告别自己的黄金时代与文人创作的私人化、技巧化息息相关,词的衰微亦是同理:词起初生长于民间,逐渐转移到文人手中并达到辉煌,后又由于文人一次又一次艺术上的实验、“灾难性”地创新,使得词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放异彩后逐渐脱离生活走向绝境。而目这一衰败借着诗之衰亡的东风而更加骤剧。这—点将在下文中详细论述。 二、词人的自我投入:宋词衰老的内因 至于诗“变唐入宋”的关捩点,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韩愈。的确,韩愈不仅提倡“以文为诗”,而且在创作中他还真正做到了“以文为戏”、“以诗为戏”。这方面欧阳修最受韩愈的影响。欧阳修的创作诗和词是分离的,诗是用来记录生活,而词中则有着大量的游戏之笔。同样,柳永的诗风和词风也是分裂的。在诗中不妨正经点儿反映民生疾苦,而在词里表现的则是伤女、怀远的悲切之情。虽然这个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使得词牢牢地扎入了文人圈,但从其创作“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的俚俗色彩可知柳词中的文人世界与市井世界还没有完全分开。 苏轼第一次达成了“诗词合一”,“以诗为词”为词注入了一股清旷之气。他将那种乐观高致的文人生活样貌最终将词由市井推向了高阁。有意思的是,苏轼对柳永词的“本色当行”并不以为然,独对“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称赞不已,评其日“不减唐人高处”,这大概是此句所体现的文人气质与苏词的豪放品格巧然相合的缘故吧。由于苏轼的革命性的改造,词成了一种特殊的、长短不齐的诗,并且他卓越的个人创作成就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但他革命性改造的另一后果则是使得正值壮年的词与已近暮年的诗同步,使得宋词和宋诗的发展拉齐,这无疑加速了词的衰老,造成了宋词的未老先衰。有意思的是,诗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达到顶峰,其衰落也是缓慢的下滑,而词却迅速地攀顶,而又借诗之下劃之势而迅速地衰落。 故当一种艺术愈加私人化的时候,它就越容易成为少数人案头清玩的消遣,当一种艺术越脱离生活的时候,它就越加容易失去生命力。学者缪钺是这样看待词之发展的:“晚唐五代词天机多,无意求工,而自然美好,北宋词天机人巧各半,如周清真词,虽极经意,而尚能浑成,不伤于雕琢,至南宋则弥重技术,人巧胜而天机减矣。”故当“人巧”成了主宰性的力量,那么艺术只能堕入一种纯粹的文字游戏,艺术也将走向它的终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79e364fd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