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雨 宋人沈颢有诗曰:“遍地园林同己有,满天风雨助诗忙。”打开唐诗宋词,到处听得到雨声,仅《全唐诗》中就有七千多处。雨这一轻柔流动的自然物象,在诗人们的笔下成了感情的载体,有着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诗人们在雨中吟唱,喜雨、苦雨、雅雨、禅雨„„,九州滴雨一段诗! 一、喜雨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喜雨诗多清新明快,泛着生命的光泽和希望。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雨时,它来了,在宁静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将柔情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诗不着“喜“字,却喜意浓浓。 二、 苦雨 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如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春雨晓寒写尽了李煜身为臣虏的凄凉处境,一腔悲情溢于言表。 又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秋夜寒冷漫长,卧听夜雨滴桐声,心有牵挂的思妇愁肠寸断,泪流不止,缠绵悱恻,夜不能寐,可谓“愁绝”。 三、雅雨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四、禅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生命与宇宙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 如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诗人贬居黄州,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它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意蕴: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30bba6f524ccbff12184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