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7岁女生欧阳婧祎与她的《情越千年》 作者:彭立昭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2015年第43期 2015初,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生、“雨霁”文学社社长欧阳婧祎的中国古典文学简评本《情越千年》由深圳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情越千年》共八辑,75篇,33万字。以“诗无邪”开篇,穿过楚辞、汉赋、乐府诗歌、唐诗、宋词、元杂剧,最后一直到“绮陌红楼”。每篇简评见解独树一帜,文笔凝练优美、思想深邃,阅读水平和创作能力均有深度。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这本书竟出自于一位有才情的16岁少女之手。以心感之,如珠之润,似玉有温。难怪有关专家及媒体认为,《情越千年》是我国国内首部中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著,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书评集,具有少年学者风范,从而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倡导青少年经典阅读、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 为此,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特意向欧阳婧祎颁发了会员证,90后中学生成了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史上最年轻的会员。作为我国国内首部中学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著的作者,其超越年龄的深邃思想、优美文笔和开阔的视野,得到了读者和专家的一致赞誉。前不久,即2015年7月25-29日,欧阳婧祎来京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举办的“2015年全国中学生艺术学夏令营”活动。此次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这位未来的评论家,分享了她创作《情越千年》的独特体会。 “我在小学六年级迷上《红楼梦》,一度能背诵《红楼梦》里所有的诗,且能将对《红楼梦》的感触心得付诸于笔端,从《红楼梦》发端,思维发散到《诗经》、《楚辞》、赋、唐诗、宋词、元杂剧,从此一发不可收……那个暑假,我将自己对于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沉淀,全都凝聚于写作中。现在想来,是因为我对古典文学的挚爱才走进了这个美丽的新天地。阅读是一件乐事,阅读经典、思考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她话语不多,思维却非常清晰。 将一腔挚爱,缀锦为文,字字如璇玑 《人物》周刊:《情越千年》,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全部精华:《诗经》、《楚辞》、赋、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杂剧与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想过为什么会要去写这样一本书? 欧阳婧祎:说真的,之前我从来没有,更没有想要去写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清楚地记得,我写“跋”时,正好是中秋节的前两天。“花正半开,月尚未圆”,对了,心里就是贾岛《题诗后》这种感受。 第一辑、第六辑和第八辑的部分文章,在暑假期间完成,大概四万字。那时也只是写着玩玩,练练手而已。后来,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的秘书长谢晨老师看到了那些专栏,称赏后问我是否有意向出书。一来二去,出书这事就定下来了。家慈看着我从十年前开蒙时一路走来,从背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书五经到看诗词歌赋,知道我对《红楼梦》的深情,简直是噬魂附骨,至死不渝。于是提议写《红楼梦》文学评论。但我说不行。《红楼梦》的那些评论文字,有初二写的,也有初三写的,篇幅短小,模仿痕迹重,屈指一算,能拿得上台面的不到15篇,两万字左右,而成书至少要十万字。 当时,看了我给报社写《红楼梦》专栏的读者说我是“红学家”,听着没啥感觉,我在深入研读之后才知道红学评论有四大分支,“一曹学,二脂学,三版本学,四探轶学”。我的文章,哪一类都不算。又知有五大分支,还有一个“评论学”。再后来我看了远到脂砚斋、畸笏叟、涂瀛、大某山民、护花主人,近到胡适、鲁迅、俞平伯、蔡义江、西岭雪、江湖夜雨的评论,再一次掩面而逃。 《红楼梦》就像一个绝色美人。无论如何,写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是行不通的。后来又想写《诗经》。但转瞬一想,《红楼梦》都已被赏玩了几百年,更何况是三千年前的《诗经》——无论是哪种文体,我都难以将心中关于它的华美的碎片拼成一本书。因为它们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寻章摘句而成,互不契合,也无联系。于是,我选择了将它们全部联缀起来,相互独立、自成日月却又浑然一体。像那贤妇苏蕙,将一腔挚爱,注入那织机上不停游走的梭子,缀锦为文,字字如璇玑。以心感之,如珠之润,似玉有温。 当我把这个想法以目录的形式键入文档之后,我就坚定了这个想法——我要写一本关于中国精品古典文学的传记,记录那三千年来,涤荡了流波与黯淡了岁月的祖先的全部情感。 写作阅读之乐,令少女如痴如醉 《人物》周刊:阅读是一件乐事,写作却是一件苦事,尤其是评点古典文学,看上去很美,但若是真的落实到生活里并成为一种工作,这个过程一定很苦,很枯燥,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欧阳婧祎:那个暑假,我全都用来查阅资料、寻找灵感、写作书稿,最多的一天写了5000多字。“焦头烂额”足以说明当时之情形。查找与核实资料,写作中耗时最多。从一首词,一句诗,一篇赋铺开去的知识范畴,令人发指。 知道《洛神赋》是曹植写给甄皇后的还不够,还要知道这个论断对不对,谁最先说的,是怎么来的,依据在哪,反对者都有谁,论点出自哪本著作哪一卷。而这还只是别人的观点,自己去分析其创作意图时,还要去了解甄皇后与丕植兄弟的瓜葛,丕植夺嫡的始末等等。 就这样,由《洛神赋》,牵扯到了《昭明文选》《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魏略》《乐府正义》《养一斋诗话》和《义门读书记》,牵扯到了刘克庄、王世贞、潘德舆、丁晏和朱乾等人物。而家里只有一套没有任何注释和译文的《资治通鉴》。于是我翻开落了几年灰的《资治通鉴》,在网上找史籍和佐证,常常筛选出来的百余条信息中,最后用得上的,其实只有一两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那些永昼只闻敲字声的日子里,我的日常装束是套着睡衣,趿着拖鞋,在枕头里窝了一夜的头发卷,乱七八糟地盘在头顶上。手边搁着早已冷掉的茶,双目灼灼地只盯着屏幕。从早到晚,每天的娱乐也就是逛逛B站,刷刷贴吧,有时看看德甲和西甲联赛,对着自己喜欢的球员发一回花痴,也就罢了。五十天过去,暑假作业除了某些非做不可的之外,基本上一字未动。而文档里的内容,已经静静地在那些独自熬夜的时光里从四万字萌发到了二十多万字。有憾,却无悔。 “十佳”评比 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人物》周刊:2012年,第四届“深圳校园十佳文学少年”评比时,你说自己“读了七遍红楼梦”,一位老编辑当场考问,随便说了几个情节,让说出故事发生哪一章回,章回题目是什么——结果,你对答如流,镇住了所有人。后来,你为《深圳青少年报》写专栏——《静观红楼》,才情横溢。回顾这两年多的经历,你又有何收获? 欧阳婧祎:我对“十佳”活动,对《深圳青少年报》,满含感激之情。两年多之前的“十佳”评比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采风。那时我14岁,刚到北京,大巴经过晚霞下的天安门,趴在窗户上,我从来没见过那样的红色,那样深沉;王府井小吃街的糖葫芦、蝎子串和生煎……除了这些,让我更加开心的就是结伴同行的伙伴们。我们都成了难分难舍的“好基友”。采风之后,我以一篇满含爱国之情和历史感叹的复赛作文入围20强,又凭借对“红楼”的深刻理解通过了现场文学素养考评。 两年多来,我一面在给《静观红楼》专栏写稿,逐个点评“红楼十二钗”;一面又考上了深圳实验学校。上了高中,自然学习压力大多了,但我仍坚持写作。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很多事情变化很大,然而“十佳”活动的影响力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其实就是通过它,我开始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和写稿机会,开了专栏,“十佳”评选活动是我17年人生一个无可替代的拐点,堪比遵义会议之于长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于卫国战争,三大战役之于解放战争。感谢为我写作之路付出的人们,包括我的家人。人有目标和理想是快乐的,为了理想去努力更是快乐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5ac5d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