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作者:刘海霞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第11期 摘要: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为了适应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新时期需要完成的时代任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从生产入手,以此为据,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应该把生产作为切入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产品高质量和劳动高质量,后者是指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及其互动关系的高质量。因此,从内涵意义上来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就可以确认为从直接生产过程的高质量发展到社会生产总过程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劳动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再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中高速层面,国内生产总值早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作为后发国家,我国采取赶超战略,想方设法促增长。然而,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因此,随着我国主要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适时地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二是经济高质量的评价体系或者指标;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或主攻方向。单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而言,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研究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弄清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本质,这关系到对高质量发展更深入的研究。 一、 问题提出 有学者梳理了国内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总结出经济高质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高质量发展要综合经济发展的几种性质,其中包括创新性、有效性、协调性、充分性、分享性和稳定性;二是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三是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坚持开放的精神,充分利用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四是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与升级版;五是区别于高速度增长的含义,高质量发展预示着经济发展不只是追求数量的扩张,而是在注重质与量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以质取胜,促进质与量协调发展,是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相统一的过程。学界的研究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更具体。然而,这些研究只从宏观表象上给高质量发展内涵做出了总结,并没有触及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依据马克思的描述,“最终的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于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时期,“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强调过,唯物主义历史观遵从的原理是:“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因此,不同时代的经济映照出的是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研究一定时代的经济,生产是首要的研究对象,我们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究其根本研究的就是社会生产问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社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既包括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的发展。 二、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本质上讲,质量的经济学意义就是产品满足人们切实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好坏程度。因此,对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要的使用价值,也要求从生产角度去理解经济发展问题。依据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的划分可知,生产具有广义生产和狭义生产之分。因此,考察經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应该区分好狭义的高质量发展和广义的高质量发展。 1. 狭义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对生产的广义与狭义区分可知,狭义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从供给侧研究经济质量的发展情况,本质上就是考察生产的质量,既包括生产过程,也包括生产结果。因此,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就意味着高质量发展的生产。生产过程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生产的结果就是商品。所以,从狭义上讲,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指实现产品和劳动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产品质量,马克思有过论证。他认为,产品质量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就自然属性而言,产品作为物具有使用价值,要被消费者消费,所以产品需要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因此,马克思说,卖者的“商品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否则它就会被同种商品的另一些卖者从市场上排挤出去”。就社会属性而言,产品的质量需要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这不是由生产者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得具有有用性,否则产品就没有使用价值,因而也就不具有价值。也就是说,“过去表现为特殊方式、内在目的的活动——劳动——的东西,现在在它自己的结果中,在通过劳动而在产品上实现的对象变化中,表现为具有新的一定属性的对象,这些属性是该对象为了供使用以满足某种需要所具有的”。这种“为了供使用以满足某种需要所具有的”属性就是产品质量的社会属性。 然而,就产品与劳动的关系而言,产品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劳动过程中包含三个要素:过程的主体即劳动、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这三个要素共同作用会产生一个中性结果——产品。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产生的这个中性结果,是一种新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完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产品”。所以,研究产品质量不能离开劳动质量。而且,产品质量是由劳动质量决定的。因为产品只有作为劳动过程的结果,即使用价值时才会令人感兴趣,然而“它们作为使用价值的程度就只是取决于一种特殊劳动的结果,取决于这种特殊劳动的质量”。劳动过程也是如此,劳动令人感兴趣的原因在于“它是作为具有一定物质内容的一定的有目的的活动起作用”。因此,产品质量以及其包含的使用价值的量都取决于劳动质量。 劳动质量主要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并且会重复循环,因为劳动过程产生的产品会再一次进入新劳动过程,一种产品的质量——被前一个劳动过程的劳动质量所决定的——会影响后一个劳动过程的劳动质量,从而是产品质量。所以,马克思指出,决定一次劳动过程中劳动质量的因素有三个:“过去劳动的质量”;“劳动产品实际上是否具有它所要求具有的那种合乎目的的属性”,即产品的质量;“这一劳动是好是坏”,即本次劳动的质量。由此可知,劳动质量只受自身的影响,前一次的劳动质量决定了下一次的劳动质量。这也告诉我们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需要首先提高劳动的质量。 2. 广义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既然狭义的经济高质量从直接生产过程切入,那广义的经济高质量就需要以社会生产总过程作为切入点。因此,从广义上来讲,经济的高质量即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高质量发展。 直接生产过程的高质量就是狭义的经济高质量,前文已经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分配环节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供给角度来讲就是实现生产资料分配的高质量,即实现资源高质量的配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资源配置甚至要放眼于世界范围内。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可以培养一批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和在技术上处于领军地位的企业,从而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因此,在分配环节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内的生产,还关系到我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交换和消费的高质量更多地体现在流通领域。交换的高质量是指为交换双方提供高质量的交换环境,尽量杜绝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欺诈行为等。消费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方面,高质量的服务可以为再次消费奠定基础,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的活力。 除了四个环节各自的高质量发展之外,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应包括四个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在分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时得出:生产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生产生产着消费。与此同时,消费生产着生产者的素质,而就交换而言,作为生产以及分配和消费之间的一种起媒介作用的要素,被当作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所以,“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与之相同,分配本身作为生产的产物,其结构完全由生产的结构所决定,不管在对象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总结来说,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之,交换、分配和消费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就两两相互关系而言,生产与交换、分配之间的互动关系完全取决于生产本身,但是生产与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决定的,因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了消费,消费的存在使生产可以继续进行。所以,生产与消费的高质量互动体现为供给与需求的高质量互动。也就意味着,生产者的供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有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生产者的生产才有继续下去的意义。从整体上看,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构成马克思说的“社会的经济结构”。虽然这个“经济结构”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结构不完全相同,但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的“经济结构”依然是决定整个经济的基础,当然也是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之处。为了确保四个环节之间保持顺畅,需要完善的经济结构,更需要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在资源配置中使市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既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生产,那就绕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高速度发展的质变阶段,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要求。在这个层面上,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同步發展。 马克思说:“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在完成的资产阶级体制中,每一种经济关系都以具有资产阶级经济形式的另一种经济关系为前提……任何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生产成为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马克思的这段话既说明了高质量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也为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一,资产阶级体制的完成,一方面体现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种经济关系取代另一种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体现为有机体制向总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长河的一个阶段,首先也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种经济关系去取代另一种经济关系,这是由历史客观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前提,使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在与资本主经济关系对立中发展起来。换言之,就是要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去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第二,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都是以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前提,把自己创造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并构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使资本主义社会充满黑暗,也不能否认它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就可以充分吸收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作为创造新生产力的前提,为我们所用。而且,就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仍然需要继续。因此,我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就是要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要使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依据唯物史观,生产力是一个积累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为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影响生产力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可以通过改善这些因素来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其次是实现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同步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同步发展”,现在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因为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水平所致,换言之,生产关系没有实现与生产力水平的同步发展导致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其与生产力水平互相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反映的是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经济体制则反映的是表层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蕴含着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纵使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最终还得受基本经济制度的约束。因此,生产关系的变革实际上就表现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变革。就当前阶段而言,我们最需要的是改革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 结论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劳动质量是经济质量发展的研究起点和核心。在狭义层面,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质量开始研究,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劳动经过一定量变的积累以后,不断冲破原有质的规定性,使劳动的质发生变化。在劳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劳动的质并不会发生变化。在广义层面,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研究经济的量变与质变。依据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可知,产品质量取决于劳动质量,并随着劳动质量的提高而提高。产品质量的提高会更容易使消费者满意,从而使交换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变得更顺畅。产品作为下一次劳动过程的生产要素,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自身质量的提高对于分配而言就是质量的提升。当然除此之外,分配的高质量还得依赖于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总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从狭义上来说是,劳动的高质量和产品的高质量;从广义上来讲是,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高质量与各环节之间互动关系的高质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微观的劳动质量到宏观的四个环节及其互动关系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质量提升。而究其本质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同步发展。但是,无论从狭义上讲,还是从广义上讲,亦或是从本质上讲,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不仅是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最终是以经济发展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判断准则,然而美好生活需要绝对不是单纯的物质性要求,而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忽略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增长速度依旧是关注的重点,而且依据质变与量变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经济发展中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具有双向联系。当质量提高变为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时,增长的速度会变得不易波动以及更具有可持续性。数量的增加为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质量的提升保障了数量的持续增加。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至6.5%左右,呈现出一种经济“新常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不仅符合我们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余泳泽,胡山.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J].宏观质量研究,2018,(12). [2]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政治經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周文,李思思.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4). [9]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 作者简介:刘海霞(1992-),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9-08-2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9fe160e7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b.html